第六集 郭公平叛(4 / 8)

加入书签

,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止,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

宦官从棺中得到贵妃香囊,归献玄宗。

上皇将其珍藏于袖,随时观看把玩,以遣怀思。

又命画工描绘贵妃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每为欷歔。

上元元年,宦官李辅国恐高力士重新得势,为固恩宠,上奏肃宗: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屡谋不利于陛下。

今六军将士尽是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虽晓喻而不能解,不敢不以奏闻。

李亨览奏,不置可否。

同年七月,肃宗患病。

李辅国乘机擅自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

在太上皇车驾途经夹城之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士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拦住去路。

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

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厉言将李辅国斥退,玄宗才得以安全迁居甘露殿。

刑部侍郎颜真卿率百官至甘露殿问安,招致李辅国厌恶,于是再次矫称天子诏命,将颜真卿降为蓬州长史,撵出京城,余党亦皆遭降黜。

其后肃宗病愈,得知此事,并未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数语。

不几日,圣旨下达:高力士以潜通逆党之罪,敕令流放巫州;陈玄礼勒令致仕,玉真公主命即搬出西内,出居玉真观中。

至此西苑只剩玄宗只身一人,冷居甘露殿中,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

每每思及当年与贵妃品词填曲,观其姊妹午后出浴,对月当歌,此时愈觉清冷,度日如年。

肃宗李亨亦恐落大臣诟病,为示孝道于朝野,又另选后宫百余人,派到西苑之内,以备洒扫庭除,伺候上皇起居。

又使伶人十数人,时常进宫为上皇演练霓裳羽衣之曲,为父皇解忧。

不料太上皇不听此曲则已,每闻此曲便更触动情怀,泪下如雨,只得罢演。

李隆基晚年忧郁寡欢,终于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驾崩,终年七十八岁,葬于泰陵。

字幕:乾元二年,西元七五九年,仲秋八月。

史思明闻知肃宗李亨患病,以为天赐良机,乃整束十万大军,离了范阳,一路南下。

汴州节度使许叔冀不加抵抗,当即举州叛降史思明,致使汴州失陷,叛军遂南下江淮。

复又分兵西进,侵逼东都,直犯洛阳。

边关告急奏章报到长安,肃宗大惊,遂命李光弼兼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行便宜之权,前往御敌,复使鱼朝恩为监军。

鱼朝恩不听李光弼放弃洛阳、退守蒲津关意见,只催促李光弼前往洛阳寻敌决战。

李光弼无可奈何,乃留部将李抱玉守住河阳,自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进攻洛阳。

唐燕两军遇于洛川,李光弼命仆固怀恩为先锋,与史思明先见头阵。

仆固怀恩自负才能,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设伏,而在平原布阵,致使大败,退守闻喜。

李光弼见洛阳已不能守,遂急引大军西撤,屯集据守河阳,重新布置守备。

史思明大获全胜,不胜之喜,再次兵入洛阳,威逼长安。

由此贼势大涨,关中震动,京师长安一夕数惊。

当年十月,史思明复率大军西出,前来进攻河阳。

画外音:河阳城位于洛阳东北,北依太行,南濒黄河。

初建于北魏,由南城、中潬城、北城夹河而立。

南城、北城筑于黄河南北两岸,中潬城筑于河中沙洲,三城以河阳浮桥相连——史谓河阳三城。

三城便如锁钥,扼住黄河咽喉,比起洛阳无险可守而言,战略价值可谓重大。

李光弼乃不世名将,选此坚守,自有深意,岂是鱼朝恩等不学无术之辈可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