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集 仁杰护唐(3 / 7)
异口同辞,不悦道:此朕家事,卿勿预知。
狄仁杰奏道: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
君为元,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见太后不语,知其意动,趁机又劝:不如召还庐陵王李显。
此前自徐敬业始,朝野每有谋反情事,无不以庐陵王为由者何?因趁母子之隙也。
将庐陵召还京师,则母子和睦相处,天下虽有怀异志而欲为贼叛者,复又何从借力离间哉?
王方庆、王及善闻言称赏,亦接口附和,极力劝之。
逾数日,太后忽问狄仁杰:朕夜梦大鹦鹉,只是两翅皆折,卿谓是何兆也?
狄仁杰稍加揣摩,便即答道:鹦鹉通武,乃是陛下之姓也;背生两翼,亲生二子也。
陛下若起二子,则两翼复振矣。
武皇太后闻其所言有理,由是再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狄仁杰出,将此事悄悄告知右肃政台御史中丞吉顼,然后说道:我劝天子起复皇太嗣,召还庐陵王,太后意有所动,然犹豫未决。
当今之计,只欠有陛下最为亲信者,再行进谏,促其意决。
公其能为之乎?
吉顼慨然答道:此事关乎国家根本,下官当勉力为之。
狄仁杰嘱道:李唐江山,皆在明公身上,且宜秘之。
吉顼允诺,便请张易之兄弟过府饮宴,于席间劝道:公兄弟贵宠如此,然而高官厚禄,皆非以德业取之,天下侧目切齿者多矣。
不有大功于天下,而身处令人侧目切齿之位,何以自全?薛怀义便是前车之鉴,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亦不为远,在下窃为二公忧之!
二张出身世家大族,书香门第,熟知历史兴衰典故,不似薛怀义粗陋无文,闻言自然知道此间关窍,乃谓肺腑之言,不由大惧,因而涕泣问计。
吉顼乘机献策:今主上春秋已高,天下士庶咸思庐陵王,武氏诸王非所属意。
二公何不寻机劝说主上,复立庐陵王为嗣,以系苍生之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
二人深以为然,此后入侍武皇,便乘间屡为庐陵王美言。
太后亦知此谋出于吉顼,乃召问之,吉顼复又具陈利害,帝意乃决。
三月己巳,武则天托言庐陵王有疾,在外医疗不周,诏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为使,召庐陵王李显及其王妃、诸子,俱诣行在疗疾。
其后未久回銮,则顺势将庐陵王全家带回神都,复又安置宫中。
狄仁杰等一班李唐旧臣闻之,无不暗自弹冠相庆,老泪横流;武承嗣与武三思见此,则灰心丧气,咬牙切齿。
夏四月庚寅朔,太后引李显祭祀太庙。
六月甲午日,命武承嗣之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汗庭,迎娶阿史那默啜之女为妃;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右武卫郎将杨齐庄任司宾卿,赍金帛巨亿,以为聘礼。
凤阁舍人张柬之奏道:自古未有中国亲王,聘娶夷狄女者。
武皇不悦,将其贬出为合州刺史。
字幕: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县人。
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
国子祭酒令狐德棻谓其乃治国奇才,以辅臣待之。
其后考中进士,初任清源县丞。
永昌元年,以贤良科目应试,答策问者一千余人,张柬之名列第一,时已六十四岁。
因授官监察御史,累迁为凤阁舍人。
张柬之此番因触犯武则天旨意,被调任合州刺史,倒也无甚怨言,乃从容出京上任。
因至姚州,见无屯卫,便问本地官:我闻朝廷每年于此有五百兵轮戍,今因何不见?
丞尉答道:此地险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