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集 大娘出山(3 / 7)

加入书签

《西河剑器》及《剑器浑脱》两曲,尤其名扬宇内,并被波斯胡人传入西域;以至如今新疆维族及藏蒙等族少女,亦多擅此道,名谓胡旋之舞。

据唐代传奇及后世各种野史记述,公孙大娘虽剑术无双,舞绝天下,然而世事如同浮云,以公孙娘子盛唐第一技艺,最终结局却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终。

其实是世人无知,不明其掩却骊山派弟子真实身份,蹈于风尘,又出入京都宫掖,皆为铲除在朝大奸臣恶,以及散落于民间江湖各派险恶之徒。

公孙霓裳与妹公孙紫衣交互出现,或同时下山行侠仗义,以至有两个“公孙大娘”

竟同时现于远隔千里两地,故此关于公孙大娘传说愈加扑朔迷离,至有其已成剑仙,怀飞升缩地奇术,能日行数千里之谓云云。

亦正因其姊妹盖世无双技艺,亦成就草圣张旭一卷绝妙丹青,以及诗圣杜甫一千古绝唱;更有画圣吴道子,也曾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成就三圣之道,不愧骊山老母亲传弟子。

仪凤四年五月初三夜,明崇俨在家中被人杀死,年仅三十四岁。

高宗闻而大惊,诏命禁军四出,全城内外搜捕盗贼,连续旬月,嫌疑人抓捕逾千百人,真凶却竟毫无踪迹。

武则天既惊且悲,便自疑惑道:缘何其刚对我说过太子李贤并非治国之才,次日便即被人行刺?莫非是太子闻知此语,暗中派人所为!

思来想去,愈加坚信自己所疑,便令御史,缜密推鞫太子东宫各色人等,不得姑息。

只说太子李贤,虽然明诏册立东宫,但因父壮母强,尤其天后一手揽政,不肯有丝毫放松,故此平日除与一帮宿儒名臣学习治国之道、安邦之策,便即无所事事。

因此偶尔便在宫内蹴鞠戏耍,并与近侍赵道生甚为亲近,殊于众人。

御史曾为此上书,指责太子亲溺男宠,有失储君风范。

太子贤大脾气,说御史无事生非,存心寻隙。

武则天闻知,却如获至宝,便派人秘密审讯赵道生,不惜动用酷刑严法。

赵道生难耐酷刑,只得信口招认,自承受太子委派,将明崇俨刺杀。

武则天得其供状,即派兵闯入东宫,起获百副盔甲,乃太子陪皇帝秋狩时所备。

武则天便以刺杀大臣及私藏军械为名,并赵道生供状上报天子。

高宗闻而惊疑,命薛元、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

三人秉承天后意旨,欲将百副盔甲作为谋反罪证。

太子李贤哪里肯认?叫起撞天屈来,并引东宫诸臣作证,绝无此事。

高宗一向喜爱李贤,闻说并无招供,便要予以宽恕,亦为讨太子生母欢心。

武则天却道:为人子者心怀谋逆,则应大义灭亲,尤其不能赦免。

于是李贤终因生母坚持伏罪,被废为庶人,幽禁长安。

所收缴铠甲在天津桥焚毁,昭告天下。

太子近臣张大安、刘讷言等遭贬职流放,高政被家人私刑处死。

甚至曹王李明亦受及子牵连,终遭废杀,连坐者十余人。

李贤在长安被幽禁三年之后,武则天垂帘听政,恐其东宫旧部势力死灰复燃,遂命将其流放巴州。

李贤离开长安时已是深秋季节,妻儿仆从衣缕单薄,情状十分凄凉。

武则天又以彻查此案为名,借机清除政敌,朝中被牵连者甚众。

此案既结,武则天复又奏请天子,追赠明崇俨为侍中,谥号曰庄,这才算罢休。

李贤其后被流放四川,流放期间写《黄台瓜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以此讽谏生母,不可将亲生骨肉全部铲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