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集 大眼无敌(3 / 9)

加入书签

/p>

高阳王元雍先居西柏堂,专决众事,与领军于忠秘议欲杀高肇,悄备壮士直寝邢豹、伊瓮生等十几人埋伏舍人省下。

高肇在太极殿哭祭梓宫已毕,走入西廊,见清河王元怿、任城王元澄及诸王等立于廊下,对自己指指点点,窃言视之,心中便知大大不妙。

高肇入省,终被壮士拖出。

明帝下诏暴其罪恶,赐高肇自尽,其余亲信党羽皆不追问。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复说南梁。

北魏朝变之时,梁朝任命尚书令沈约为左光禄大夫,使右光禄大夫王莹为尚书令。

沈约文章名高一时,然而贪求荣华,掌权十多年,对皇帝唯唯喏喏,只会顺从。

南梁天监十年,尚书左仆射张稷侍宴于东寿殿,自谓功大,怨气露于言表。

梁武帝道:你兄杀郡守,弟杀其君,卿何夸耀哉?

张稷答道:我为陛下效力,亦有微劳。

东昏侯残暴肆虐,义师皆讨,何况我耶?

武帝捋其胡须道:张公此言,实令人惧也!

张稷惧恨,于是请求外放,武帝任其为青、冀二州刺史。

王珍国因罢梁、秦二州刺史还京,亦于酒后启奏武帝:臣前入梁山,痛哭不已。

武帝吃惊道:何耶?卿若哭东昏侯则晚,若是哭我,孤且未死!

王珍国急离坐拜谢,自此即被疏远。

时有琅邪民王万寿杀东莞、琅邪二郡太守刘晰,占据朐山,召魏军来伐梁国。

魏徐州刺史卢昶遣郯城戍副张天惠、琅邪戍主傅文骥相继赴朐山,梁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遣兵拒之,屡战不胜。

梁武帝诏命振远将军马仙击之,魏又遣假安将军萧宝寅、假平东将军天水赵遐将兵据朐山,受卢昶节度。

马仙兵围朐山,使张稷督粮馈运,梁帝数次兵助之。

魏将卢昶上表请益兵六千,米十万石。

魏主以兵四千给之,复诏命扬州刺史李崇等治兵寿阳,以分朐山之势。

朐山城中粮樵俱竭,傅文骥遂以城降,卢昶引兵先遁,诸军相继溃败。

时逢大雪,军士冻死者三分之二,梁将马仙乘势追击,大破魏军。

二百里间僵尸相属,魏兵得免者不过什之一二,梁军收其粮畜器械不可胜数。

卢昶仅得单骑而走,尽弃其节传、仪卫,得进郯城,借守将赵遐符节以为军威。

魏主闻报大怒,遂命黄门侍郎甄琛驰马郯城,缉锁卢昶,穷其败状,及赵遐皆被免官。

此次南征遂告大败,诸路军马唯萧宝寅全军而归。

郁州邻近北魏边境,朐山之乱时,州人多与北魏暗中勾结。

被马仙平定朐山叛乱之后,郁州之民皆不自安,恐被南梁朝廷清算后账。

青、冀二州刺史张稷政令松弛,以致僚属多侵夺百姓。

郁州民徐道角等人夜袭州城,诛杀刺史张稷,传其级至洛阳,请求举州城降魏。

魏宣武帝不胜之喜,即遣南兖州刺史樊鲁率兵赶赴郁州。

此时北魏饥荒,侍中游肇进谏:朐山靠海,地势低湿难居,郁州更在海中,得其无用。

梁朝谓之要冲,则为我闲远之地,远袭不利。

方今饥荒流行,烦旅费粮,有损无益。

宣武帝不听,又遣平西将军奚康生率兵迎战梁军。

奚康生未出,梁朝北兖州刺史康绚已使司马霍奉伯出兵,讨平郁州之乱。

天监十二年,沈约病死,终年七十三岁。

朝廷诏赠本官,谥号为隐。

字幕: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人,出身门阀士族,初与梁武帝交好。

祖父沈林子,乃刘宋征虏将军,父沈璞曾任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