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集 再缔盟约(6 / 7)

加入书签

太守,屡次侵犯吴国边境。

六月,孙权命将军贺齐率降将糜芳袭取蕲春,活捉晋宗,大获全胜。

吴主大喜,重赏随征将士。

糜芳随征有功,且因是蜀主刘禅亲舅,此时吴蜀两国和好,由此破格厚赐,拜为列侯。

自此东吴众臣始对糜芳假以辞色,刮目相看,渐无讽刺辱骂之举。

糜芳终得吴主赏识,心中郁闷渐舒,便常率家仆至郊外射猎散心。

这日丰获而归,行至原南郡太守潘濬府门之,遂登门求见。

潘濬亲出府门相迎,延至堂上落座,令从人献茶,问多日不曾相会,今从何来。

糜芳掩面大哭,陈痛悔当初献关投降之情,寄身他国委曲经年,今日方得稍解。

潘濬听了,也为之唏嘘流涕,便即置酒相待,并请来傅士仁作陪。

画外音:三人虽同是降臣,尊卑不同;皆封官职,高下有别。

傅士仁主动献城,未施一刀一矢,最为吴人不耻;糜芳被困孤城,且中傅士仁逼降之计,吴人尚能原谅。

治中潘濬被吕蒙骗开城门,不得不降,反得孙权礼遇,称尊号拜为少府,进封刘阳侯。

当夜三人宴罢,糜芳、傅士仁辞归己府。

傅士仁因见糜芳立功受赏,自己还如落水狗般,只恨命运无常,造化弄人。

愈思愈恼,随连夜收行李,与家眷装载一车,偷离江夏,向交州去投叔父士燮。

字幕:傅士仁本来姓士名仁,因曾被刘表聘为少傅,以教幼子刘琮,故以傅为姓。

傅士仁单枪匹马,一路向南奔走,来到零陵地界,忽遇东吴巡界骑兵,躲避不迭。

骑兵将领见来者可疑,随令将傅士仁拿了,去见平戎将军步骘。

步骘见是傅士仁:将军何往,可有吴王大令,或关防路引?

傅士仁慌不能答。

步骘平生最恨背主叛降之人,此时见其携全家叛逃,如何容得?即令一刀斩了,家眷与部将为奴,将其级令人送去武昌,呈报吴主。

可叹傅士仁背叛关公,希图富贵,落得这般凄惨下场。

最为可笑者,其叔父交趾太守士燮,正被孙权视为座上之宾,亦同步骘私交甚笃。

字幕:士燮,字威彦,生于交州苍梧郡广信县。

镜头闪回,叙述士燮其人。

士燮先祖为鲁国汶阳人,为躲避新莽之乱移居交州,经六世至父士赐,遂为当地豪族。

士赐去世后,士燮被举为茂才,任巫县令。

兄士双因嫌交州乃穷荒之地,遂远奔关中广阳,于其地娶妻生子,便是士仁。

后避董卓之乱又南下荆州,投奔刘表,任公安郡守。

中平四年,士燮被任命为交趾太守,实为割据岭南各郡之王。

因本性宽厚且有器量,谦虚下士,中原士人前往依附避难者数以百计。

士燮虽于偏邦之地为官,但崇尊儒学,手不释卷,并与关公同好,常沉醉于《春秋》,且为之作注,下士人皆称颂之。

名士袁徽曾寄书给尚书令荀彧:交趾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通晓治政,处于大乱而保全一郡之地,二十余年使疆境不罹战祸,百姓不失其业,商旅亦皆蒙荫。

公务余暇尚习书传,尤对《左传》研析精微,解释甚为详密。

《尚书》则兼通古今之文,对大义理解详备。

士燮受人称赞如此,由此威望尊贵,出入鸣钟响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

妻妾子弟尊贵显赫,震服蛮族,虽南越王尉佗亦不如之。

其后交州刺史朱符死,张津继任,为部将区景所杀。

荆州牧刘表派赖恭接替张津之位,同时派吴巨任苍梧太守。

此后不久,吴巨驱逐赖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