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集 再缔盟约(4 / 7)

加入书签

道,不能取胜而回。

最终正如孔明所料,曹魏五路伐蜀之举,其中四路皆都无疾而终。

孙权闻报,乃谓文武道:陆伯言真神算也。

孤若妄动,又结怨于西蜀矣。

话犹未了,忽报西蜀后主遣邓芝到来。

孙权令入,礼罢献茶,即问伯苗此来何意。

邓芝:某虽受丞相孔明之使,亦为吴国利害而来。

未知大王欲与蜀和,或与魏和?

孙权:孤实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

邓芝刚喝下一口茶,闻言失笑,险些喷洒在地,勉力咽入腹内,暗道:前者背盟偷袭荆州,不知是哪个不能全始全终!

平复心气,这才答道:臣闻大王继承江东大业之时,亦是少年英雄,尚不如我主如今年长。

我陛下乃聪明远见之主,大王乃命世之英豪,孔明丞相亦一时俊杰;且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

大王若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并求太子以为内侍;大王不从,则兴兵来攻,蜀亦顺流进取。

如此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矣。

若大王以愚言为不然,愚将就死殿前,以绝客之名。

孙权笑道:孔明诚心复合,邓伯苗可谓不辱使命。

先生之言,正合孤意。

孤今欲与蜀主连和,其意已决,望先生居中调停,吴蜀两国幸甚。

遂遣中郎将张温为使,令随邓芝入蜀通好。

字幕:张温,字惠恕,吴郡人,才辩之士。

张温奉命,与邓芝入川答礼。

后主刘禅大聚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内,赐张温以锦墩,于殿左设御宴款待。

次日孔明设宴相待,席间申两国应弃前嫌,永结盟好,并力破魏之意。

张温领诺,以为孔明怯懦可欺,言语间便有傲慢之色。

孔明薄怒,即命从监中放出学士秦宓,赦免其罪邀至府中,密令压制吴使气焰。

张温来日回拜蜀主,后主厚赐,设宴于城南邮亭,命众官相送。

孔明殷勤劝酒,张温酒到杯干,旁若无人。

忽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长揖,入席就坐。

张温见其无礼,乃问孔明:此何人也?疏狂如此?

孔明答道:此位益州学士秦宓,字子敕,胸中包罗万象,学究人,亮亦自愧不如。

张温冷笑道: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果曾学事否?

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某上至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张温:公既出大言,请即以为问:有头乎?

秦宓:有头。

诗云:乃眷西顾。

无头何以顾?且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张温:有耳乎?

秦宓:有耳。

鬼谷子谓处高而听卑。

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

无耳何能听?

张温:有足乎?

秦宓:有足。

诗云:步艰难。

无足何能步?

张温:有姓乎?

秦宓:岂得无姓!

子姓刘,故知必姓刘也。

张温:日生于东乎?

秦宓: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两人一问一答,如山中回音,应声随出,满座皆惊。

张温半晌无语,避席谢道:不意蜀中多出俊杰!

恰闻讲论,使某顿开茅塞。

孔明:席间问难,皆戏谈耳。

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

张温拜谢,宴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