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集 西川来使(2 / 7)
:张刚无意中占了门穴风水之先,其后人方为师,世代不绝。
此谓民间坊言,列位看官可只作玩笑,当不得真。
永平二年,张陵赴直言极谏科举,汉明帝拜为巴郡江州令;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修持炼形合气辟谷,渐通长生之道。
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朝廷三诏不就。
因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中,隐于鹤鸣山,修炼神丹符咒之术,自此便改称张道陵。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学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
仙丹炼成,张道陵服之返老还童,遂云游下,参访仙源。
忽一日,张道陵游于北岳嵩山,在山顶遇到一位绣衣使者,飘然若仙。
绣衣使者见到张道陵,甚是喜欢,便指点道:在这嵩山中峰石室内,藏佣三皇秘典》及《黄帝九鼎丹书》,乃是太上老君所遗。
公若得而修之,可以升为仙。
张道陵信之不疑,斋戒六十日后进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
遂赴云锦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云锦山者,即后人所谓龙虎山也。
某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谕示: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尔等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
罢,乃授以正一盟威符录,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卦衣、方裙朱履,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
随即入蜀,在青城山上设置琉璃高座,供元始尊及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不敌张陵师徒法力,同声哀求,尽被收服。
张道陵共收八部鬼神,歼灭六大魔王,群妖就此绝迹。
张道陵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前往川中云台山,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太上老君命使者下降来告:以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
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
子须再修三千六百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郑
张道陵奉命,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鹤鸣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太上老君与众真复降,为张陵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忏。
次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
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
至此,道教始有教团。
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张陵至云台山上,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师。
遂将余丹及印、剑、都功符录授于儿子张衡,嘱道:我遇太上老君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我宗亲子孙,不得传授。
传授印剑符箓已毕,因在蜀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机构,凡入道者交五斗米为信,称为“五斗米道”
。
张道陵称“祖师”
,子张衡为“嗣师”
,孙张鲁为“系师”
。
道教共分正一、全真、真大、太一、正明五大派门,只有张陵一脉是将“师”
神职亲族相授,非张氏宗亲不可承袭。
张陵死后,师道由子张衡行之。
张衡死,张鲁行之。
张鲁为五斗米道第三代师,又通过其母得到益州牧刘焉信任。
初平二年,刘焉任张鲁为督义司马,使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