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集 刘辩诈死(5 / 9)

加入书签

p>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下,若袁绍收罗豪杰以聚徒众,其余诸侯再乘机起事,则崤山以东,不复归明公有矣。

董卓:如此奈何?

周毖:不如赦免袁绍,任为一郡太守,则其因赦而喜,必无后患。

董卓认为有理,遂奏请少帝,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乡侯。

袁绍便以渤海作为根据地,积草屯粮,随时准备起兵。

董卓复又拉拢袁术,表奏其为后将军。

袁术亦不肯依附,带虎贲军中亲信逃往南阳,屯兵鲁阳城。

董卓见袁氏兄弟皆都叛走,怒不可遏,又将废立之事议于太傅袁隗,并威胁道:太傅两个令侄皆叛朝廷,乃诛三族之罪。

是我看在太傅面上不究,且都委以郡守重职也。

袁隗焉能不明此言外恫吓之意,由是不敢相忤,只得同意。

董卓便在朝会上提出废立之事,并以霍光为例,自比田延年,有反对者就立刻处死。

满朝文武皆都噤若寒蝉,只有尚书卢植起而抗辩,侃侃而谈。

董卓被其顶撞,无言以对,只得罢会。

散朝之后,董卓欲寻隙杀害卢植,但被蔡邕、彭伯劝阻。

卢植则弃官离京,转回本郡。

自此以来,再无人反对废立。

九月一日,董卓请少帝升坐崇德前殿,命由尚书丁宫主持废立仪式。

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皇座,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陈留王刘协。

然后扶刘协登上宝座,率群臣山呼万岁。

陈留王正式登基,是为献帝。

登基典礼已罢,董卓复命尚书宣读策文,弹劾何太后害死太皇太后董氏罪责,罢免太后之位,迁入永安宫。

九月三日,何太后终被董卓毒杀身亡。

且不允许朝廷为何太后举办丧礼,只许献帝刘协到城内奉常亭举哀致祭,公卿大臣穿白衣上朝三日。

何太后既死,董卓又逼献帝下诏,降封少帝刘辩为弘农王,与王妃唐氏皆放逐南宫。

十一月,董卓自称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从此专揽朝政,全无人臣之礼。

又纵容部将在京师纵兵剽掠财物、妇女、残害百姓,京师人人自危。

却又征辟名士,拉拢人材为已所用,三次强征前议郎蔡邕入朝,一月内三迁其职,拜为侍中,以求士族支持,巩固自己地位。

但其种种倒行逆施,更使下士人大为不满。

因此董卓所任命官吏,后来大都成其敌人。

镜头闪回,按下董卓乱政,复下郡雄。

时有泰山平阳人济北相鲍信,当初受大将军何进征辟就任骑都尉,受命回乡招募兵卒。

于是招募一千余士兵还京,归途中到达成皋,便闻何进已经死于政变。

鲍信急如星火,率军赶回洛阳。

此时董卓已经进京,但尚未揽政。

鲍信暗中观察董卓行为情状,知其必然祸乱下,乃对袁绍道:董卓素怀异志,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怀不轨。

我等如不趁机动手,日后必然吃亏。

袁绍:若依公计,将如之何?

鲍信:不如趁其刚到京都,士卒疲惫,就此动袭击,必可一举成擒。

袁绍:西凉铁骑,世之精锐,非可觑。

且董卓善战,又久驻河东蓄锐,何有士卒疲惫之?今其有功无罪,出师无名,伐之不可。

鲍信闻言大为失望,知道袁绍此生必不能成大事。

于是带兵回到故乡泰山,征召士兵两万,骑兵七百,辎重车五千余辆,就此割据自立。

又有东郡太守桥瑁,闻董卓废立之事,毒害太后之行,不由大怒。

于是伪造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檄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