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集 制谶献符(4 / 9)
应给其安排宿儒,以为师傅,朝夕教导为政之要。
博山侯乃是前朝丞相,下儒林之冠,恰当此任。
王政君:卿言甚是有理。
皇帝陛下,便依安汉公之奏,可拜博山侯孔光为太傅,官位四辅之,领给事中,负责宿卫供养,在宫禁之中办公,负责供给衣服、车马及食物。
汉平帝:就依太皇太后。
王莽及众卿:陛下圣明,臣等恭贺太傅。
孔光:臣谢主隆恩。
画外音:次年,孔光又升任太师,王莽自己则担任太傅。
孔光深谙木秀风摧为官之道,此后经常称病,不敢与王莽并列朝班。
王莽就此独揽朝纲,指使群臣上奏,颂扬自己功德。
汉平帝复加给王莽宰衡称号,虽处公爵,但位于诸侯王之上,统率百官。
孔光看到此种情形,知道王莽篡位之意已明,自己若不从逆,必受其害,更感到恐慌,于是再三上表,坚持称病辞职还乡。
太皇太后王政君览奏,便下诏书:太师孔光乃是圣人后裔,先帝太傅之子,德行纯正端方,道义学术精通,担任四辅之,辅助皇帝。
虽年迈有病,但似绰高望重大臣,是国家重器,仍不可缺。
《周书》‘毋弃老成’,其国欲兴,须重师道。
诏许太师孔光不用上朝进见,每十日赏赐一餐。
赐给太师灵寿杖,黄门令给太师在宫禁之内设置坐几,太师进入宫禁之内可持杖,并赏赐十七种食,回府第养老,下属官员仍按照常规办公。
元始五年,孔光在家中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一岁。
王莽奏请太皇太后,命九卿策书,赠给太师博山侯印绶,赐马车、棺材、金钱、杂帛。
由少府供设帷帐,派谏大夫持符节同谒者负责丧事,博士负责丧葬礼仪。
临丧之际,太皇太后王政君特遣中谒者手持符节前来吊唁,公卿百官共同吊唁送葬。
时用丧车及副车各一乘装载,皇帝羽林卫军及诸儒生,合计共四百人。
送葬车一万多辆,用五百名兵士掘穴下棺,坟墓隆起,同大将军王凤葬礼相同。
赠谥号为简烈侯。
太师丧事已毕,王莽,遂重用当代名士鸿儒刘秀,任命其为右曹太中大夫。
字幕:刘秀原名刘歆,字子骏,大经学家刘向之子。
镜头闪回。
刘歆曾与王莽共事,二人关系十分密牵自王莽执政以来,刘歆仕途异常通畅,由此接连升任;先为中垒校尉,后迁侍症太中大夫,又累迁骑都尉、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后因与时人政见不合,请求外任。
便在此时,刘歆忽改名为刘秀。
王莽总领百官把揽朝政,为体现礼贤下士胸怀,由此便任命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
画外音:刘歆得到王莽破格提拔,由此走马上任,复又总领五经,继其父未竟之业,部次群书。
乃依《别录》体例,更着《六略》,又叙各家源流利弊,总为一篇,谓之辑略,以当凡起例,总名为《七略》。
是为中国第一部图书总目,着录图书卷。
其分类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后南朝宋王俭《七志》、梁阮孝绪《七录》、隋许善心《七林》、宋代郑寅《七录》,均采用此七分法。
刘向、刘歆父子经过二十余年努力,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总共整理出图书卷,分别收藏于禄阁、石渠阁,建立起第一个国家图书馆。
先秦古籍得以流传,图书由官府收藏转向民间普及,做出重大贡献。
其父子所创系统古籍整理方法,亦使校勘、辨伪、考据等专门学科开始产生。
闪回结束,王莽为篡权大作准备,胁持上下,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