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集 老将征西(6 / 9)
经学之事。
汉宣帝:朕闻先祖孝武帝时,诏令太子刘据习学《公羊春秋》,从此《公羊》兴盛。
而刘据通晓《公羊》之后,又喜《谷梁传》而私下习之。
我欲兴《春秋》,其事如何?
韦贤:既蒙陛下垂询,臣等自当如实上奏。
下臣以为,谷梁子本是鲁学,公羊氏乃是齐学,而儒家根基在鲁,故应兴学《谷梁》。
宣帝:少府、侍中二卿,以为如何?
夏侯胜、史高:丞相之言是也,我等附骥。
汉宣帝闻而大喜:既如此,便拟诏旨,立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在石渠阁召开盛大儒家经学会议,平均《公羊》、《谷梁》异同,各自用经论处是非。
圣旨既下,立即施校萧望之等十一人各用经义核对,也多赞同推广《谷梁》。
宣帝亲自进行审定,于是设立梁丘《易》、大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
从此之后,举国《谷梁》经学大为兴盛。
镜头闪回,叙述萧望之来历。
萧望之字长倩,开国丞相萧何七世孙,东海兰陵人。
自幼好学,研究齐诗,师事后仓。
后到太常受业,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儒生皆称赞其才。
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邴吉推举儒生王仲翁、萧望之数人,都被召见。
此前因有左将军上官桀谋杀霍光之事,之后进见大将军者都要露体搜身,摘去兵器,由两个侍卫挟持。
萧望之不肯听其摆布:如此有辱斯文,我羞于见之。
一边着,早已转身,自动出阁。
侍卫闻听此言大怒,齐都上前,嚷扯不休。
霍光听闻府门喧嚷,出厅问明情况,喝止侍卫:命来人进前答话。
萧望之挣脱侍卫拉扯,上前整冠拜见,起身道:将军以功德辅佐幼主,使教化流传下,下士人皆引颈跷踵,争相效力辅佐。
今如此相待士子,恐非周公握吐哺之礼。
霍光闻而不喜,对邴吉所荐诸生,惟独不授萧望之官职,王仲翁等都补为大将军史。
此后三年之间,王仲翁官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仅以射策甲科为郎,看守苑东门。
王仲翁每次出入大将军府,皆都前呼后拥,威势赫赫。
有次经过苑东门,远远看到萧望之,立即上前,趾高气扬道:公不肯循常作为,何宁为看门人耶!
萧望之坦然答道:人各有志,非公能知之。
又过数年,萧望之因弟犯法受到牵累,不得宿卫,免归而为郡吏。
魏相经过考察,命其在大行令部下做司礼官。
地节三年夏,京师下雹,萧望之因此上疏,要求子接见,当面申灾异
汉宣帝早在民间时已闻萧望之大名,乃遣少府宋畸致问,要求不必隐讳。
萧望之奏道:《春秋》载昭公三年,鲁国下大冰雹,彼时季氏专权,驱逐昭公。
使昭公明其灾害,则可避之。
今陛下圣德为君,寻求贤人,尧舜用心。
但吉兆未临,阴阳失调,是大臣一姓独揽权力之故也。
强枝折干,强私害公,故而上降雹示警。
臣望明主亲自理政,选拔同宗,任贤以为腹心,使参政谋划,命公卿朝见奏事,明述其责,考其功绩。
如此则诸事备理,至公至正之道则树,邪恶被堵,私权可废也。
汉宣帝当时正为霍氏专权烦忧,闻奏大喜,遂任萧望之为谒者,得以近侍。
又将官民上书交给萧望之处理,举止皆合子之意,继而拔为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中提拔三次,直做到二千石级大官。
其后霍禹以谋反罪受诛,萧望之则日益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