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集 儒学大家(6 / 9)

加入书签

兼又语言不通,刘细君很是悲伤,乃作《悲愁歌》曰:

吾家嫁我兮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其歌传至长安,汉武帝见后怃然,此后每隔一年,就派使者送去帷帐、锦绣等物。

猎骄靡因为年老,不能与江都公主行夫妻之实,便欲将公主下嫁己孙军须靡。

刘细君不从,上书给汉子明此事。

汉武帝回书:子宜以国家为计,随从乌孙国风俗。

今汉朝要与乌孙联合,消灭匈奴,卿责甚重,望委屈以从之。

刘细君览书,流泪不止,只得含辱遵从。

其后不久,猎骄靡去世,军须靡代立为王,乃立江都公主为王后。

刘细君与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叫少夫。

太初四年,刘细君终郁郁而终,只在乌孙生活五年。

刘细君死后,汉帝又封楚王刘戊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嫁给军须靡。

其后军须靡死,弟翁归靡为昆莫王,依乌孙风俗,继娶解忧公主为妻。

画外音:解忧公主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三任乌孙王,在乌孙生活五十年。

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汉室与乌孙关系,作出极大贡献。

镜头转换,按下西域,复汉廷。

丞相公孙弘欲借胶西王之手杀掉董仲舒,故举其为胶西国相。

未料董仲舒自胶西告老还乡,全身而退。

公孙弘就此病亡,反而死在董仲舒前面。

镜头闪回,叙述公孙弘生平。

公孙弘字次卿,出生于菑川国薛县。

年轻时曾在县中为狱吏,后因触犯法律免职。

因失生计,曾到海上牧猪。

汉文帝时任用儒学之士,初设一经博士。

公孙弘因通晓《诗》、《书》,闻名郡国,与贾谊同被征为博士,迁为太中大夫。

公孙弘于不惑之年,开始学习《春秋》,最终选择研习《公羊传》。

汉景帝时,《公羊》博士胡毋生回到齐地教书,公孙弘拜以为师。

汉武帝建元元年,诏求下贤良方正,及直言极谏之士。

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举荐入朝,时已六十岁高龄。

公孙弘重回长安,奉命出使匈奴,不合武帝心意,因此称病还乡,赋闲在家数年。

元光五年,武帝再下举贤诏,菑川国一意推举,公孙弘再次入京,在太常官所待命。

武帝亲制书,策问人之道。

公孙弘以“和”

解释上古治世,并言“仁、义、礼、智”

四字,是为治国之道。

太常认为公孙弘对策无甚新意,将其列为下等。

疏文呈上,武帝却将公孙弘对策之文提为第一,并诏入见,再次拜为博士。

西南夷数次举兵反汉,武帝深感忧患,便派公孙弘至西南视察。

公孙弘回朝后极力反对通西南夷之策,武帝却并不认同。

自此之后,每次朝会,公孙弘从不驳斥争论。

武帝见公孙弘熟悉文书吏事,擢升其为左内史,使治理京畿。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多识广,常称人主唯恐心胸不宽,人臣唯恐不俭。

元朔三年,升为御史大夫。

汉武帝诏命修筑朔方郡,劳役之累波及崤山以东。

又命修建西南夷道路,燕齐、巴蜀之民疲惫不堪。

公孙弘多次向武帝谏言,称以此疲敝中国,而为无用之事,请停其工。

武帝不以为然,便命中大夫朱买臣总结二事之利,以诘问公孙弘之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