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集 吴国崛起(7 / 9)
年长于我,不可使后来者居其上也!
伯游者,荀偃之表字也。
晋悼公听从其议,乃使中行偃代替智罃之任,执掌中军,使士匄为佐副。
又欲使韩起为上军之帅,韩起亦坚决推让:臣虽年长,但不如赵武之贤!
晋悼公见众卿相互谦让,心中大慰,乃使赵武代替荀偃之任,执掌上军,以韩起为其佐副。
栾黡职掌下军帅印如故,魏绛为副。
新军主帅出缺,悼公道:宁可虚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滥位!
乃使其军吏率官属卒乘,附于下军。
宁缺勿滥之典,便来源于此。
诸大夫皆曰:君之慎于名器如此!
乃各修其职,不敢稍有懈怠。
秋九月,楚共王熊审薨逝,寿止四十岁,在位三十年。
世子熊昭继立,是为康王。
镜头闪回。
楚共王即位不久,申公巫臣携夏姬私奔至晋,在楚国引起轩然大波。
夏姬被喻为东周时期,五大美女之。
楚庄王灭陈,欲将其纳入后宫,被申公巫臣劝阻。
司马公子侧欲娶其为妻,也被巫臣以此妇克夫为由劝止。
岂知申公巫臣处心积虑,自己欲娶夏姬为妻,终携其私奔至敌国。
公子侧由此暴怒,奏请楚共王:巫臣如此欺君,岂可容其逍遥法外?可遣使至晋,以重币将其引渡回国杀之。
楚共王当时年公十岁,但甚有主见,知道公子侧是公报私仇,于是不听。
公子侧又道:巫臣为一寡妇,不惜冒犯楚法,叛逃晋国,欺骗庄王。
若不诛灭其族,则何以对举国卿大夫耶!
楚共王:卿论非也。
巫臣谏纳夏姬,为先王谋则谓忠,为自己私谋则不忠,并无罪过。
虽有叛国之实,但无大害于楚国,亦不至于灭族焉。
楚共王虽然年幼,但保巫臣家族,是欲使其鼠两端,心在牵挂顾忌,不能一心事晋。
然而公子侧为泄私愤,最终与令尹子重合谋,尽灭巫臣之族,将巫臣逼上敌对绝路。
于是巫臣向晋侯自请亲赴吴国,为吴王训练军队车战之术,在楚国后背插上一刀。
楚国名将养繇基,在楚晋大战之前,请令出征,并为证实自己实力,遂当楚共王之面,引弓矢,将叠堆披甲射穿七层。
众臣皆夸赞道:主公有如此猛臣,何愁战而不胜?
楚共王反而怒道:如此卖弄技法,定会死于箭也!
于是尽收其箭,不许逞技。
将在谋而不在勇,楚共王可谓得其精髓。
楚共王生有五子,长子昭、次子围、三子比、四子皙、五子弃疾。
因五子皆为庶出,楚共王忧郁寡断,无法决定继嗣者。
由是求助神灵,派祭师手擎玉璧,遍祭楚国名山大川,祈祷神灵从五子之中,挑选一位主持社稷。
祭师归来,楚共王便将此玉璧藏于祖庙,召五子按长幼之序,进入祖庙祭拜;自己躲于暗处窥视,看谁能接触玉璧,便可继承王位。
观察结果,子昭膝盖跪上玉璧,子围臂肘压住玉璧;子比与子皙无缘接触玉璧。
倒是年幼五公子弃疾,被人抱入祖庙祭拜,两拜都压住玉璧。
楚共王在暗处看得清楚,便以为长子、次子及幼子皆可继嗣,幼子弃疾最受祖先青睐。
但依无嫡立长之制,只得选择长子昭,立其为嗣。
闪回结束。
楚共王既死,康王继位,传檄同盟诸侯。
吴王姬诸樊闻之,便趁楚国大丧,命公子党为帅,率师伐楚。
楚康王闻报吴国来伐,遂遣大将养繇基为帅,引军出国迎敌,战于庸浦。
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