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大典内容(3 / 5)
p>
这些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没有封官加爵的荣耀,却用笔墨为大乾的文脉铺路。
于是在大典成书那年,昭文帝亲自下旨,在文华殿外修建“文心碑”——这块碑高九丈,宽三丈,用的是从泰山运来的青石,将赵渊、王阳明在内的两百三十九人的姓名、籍贯、功绩一一刻于碑上。
碑首题“天下同文,功在千秋”八个大字,是昭文帝亲笔所书,笔力遒劲,力透石背。他要让后世每一个读书人都能记住,是谁用笔墨为大乾撑起了文脉的脊梁!】
博主手指向光幕上的“文心碑”复原图——碑身斑驳,却字迹清晰,一个个名字排列整齐,从赵渊、王阳明,到负责抄录的小吏、负责绘图的工匠,无一遗漏。
金銮殿内,长孙皇后坐在凤椅上,看着碑上“天下同文,功在千秋”八个字,拿起丝帕轻轻按了按眼角。
她想起袁泽小时候,总喜欢拿着毛笔在纸上画小人,一边画一边说:“母后,等我长大了,要让所有做事的人都有名字,都能被记住。”
那时候她只当是孩童戏言,如今看来,他是真的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她柔声道:“泽儿真的长大了,竟懂得这般体恤文人,这般为天下考虑……”
天玄帝坐在龙椅上,看着光幕上的石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扶手,眼中满是欣慰:“这孩子,比朕当年想的要远得多。朕治天下,是为了让百姓安稳;他编大典、立石碑,是为了让大乾的文脉永续。”
东宫花园里,桃花开得正艳,粉色的花瓣随风飘落。
诸葛婉穿着一身粉色衣裙,拉着袁泽的衣袖,蹦蹦跳跳地看着光幕上的石碑,眼睛亮得像星星:“太子哥哥!好棒啊!把所有编书先生的名字都刻在碑上,连抄书的小吏都有名字!以后我要是也做了有用的事,能被刻上去吗?”
袁泽揉了揉她的头发,笑着打趣:“只要你像阳明先生一样,多为百姓做事,就算不刻在碑上,大家也会把你记在心里。
比如你上次教隔壁的小乞丐识字,他现在能帮着卖菜的王大娘算账,这就是有用的事啊。”
诸葛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握紧小拳头:“那我以后要教更多人识字,要编一本给小孩子看的书,让他们都能看懂!”
袁泽笑着点头:“好啊,等着看你的书。”
街头巷尾,百姓们看着“文心碑”的画面,纷纷驻足,有的甚至对着光幕深深鞠躬。
卖糖葫芦的老汉放下担子,感慨道:“这些先生们为了编书,遭了多少罪啊!有的瞎了眼,有的累死了,有的死在外面……
昭文帝陛下把他们刻在碑上,就是让咱们都记着他们的好!等以后文华殿外真有了这碑,我一定带着孙子去看看,让他知道这些先生们的功劳!”
几个孩童围着老汉,叽叽喳喳地问:“爷爷,那碑上的字我们能看懂吗?会不会像学堂里的先生教的那样难认?”
老汉笑着点头:“肯定能!昭文帝陛下编书就是为了让咱们看懂,碑上的字也一定简单好认,说不定还有图画呢!”
旁边的一位老妇人抹着眼泪:“要是早有这样的陛下,我家那口子当年也不会因为不识字,被人骗了种粮的钱……”
周围的人纷纷安慰她,语气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天幕上随之出现那幅长长的卷轴封页图片,上面清晰地记载着一个个名字与籍贯。
天幕之下,众人目光灼灼,或是紧张地搜寻,或是激动地欢呼,或是黯然地叹息。
“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啦!没想到我也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一个年轻人兴奋得满脸通红,手舞足蹈。
而一位老者,眼中满是失落,喃喃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