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推广番薯(2 / 3)
各州。”
冯成点了点头,“诺,微臣告退。”
秋分时,北境传来好消息:军户们用茅草和铁钉修好了营房,漏雨的问题解决了。
还在营房周围种了番薯,虽然长得不大,但足以让士兵们尝个鲜。伙夫在粥里加了豆子和番薯块,士兵们说喝了浑身暖和,练兵都有劲了。
袁泽收到信时,正在灯下看《农桑要术》。信里还附了张画,是个士兵画的营房,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番薯。
“兵部这趟没白去。”袁泽把画贴在墙上,“你看这茅草铺得多整齐,比工部派去的匠人弄得还好。”
诸葛明走进来,手里拿着份奏折:“陈州新知州上奏,说木牌制度推行得极好,领粮时没再出过错,百姓都说‘太子的木牌比官印还管用’。”
“那是,”袁泽得意道,“这木牌可是结合了防伪的法子,实用得很。”
诸葛婉端着碗番薯粥进来:“太子哥哥,快尝尝,这是用北境送来的番薯煮的,加了红豆,甜得很!”
袁泽接过碗,喝了一口,暖乎乎的甜意从喉咙流到心里:“不错不错,比外面卖的甜汤还实在。”
诸葛明沉声道“殿下,番薯此物,亩产颇高,耐旱性强,然多食则易致不适。”
袁泽缓缓放下碗,“至于番薯不可多食,”我早让陈先生写了《番薯与五谷轮作论》,说清楚番薯只能当补充粮,不能当主食。
以前种庄稼的老把式也说过,‘粮仓要备五谷,不能单靠一种’,就是这个理。”
次日早朝,袁泽坐在御座上,目光扫过阶下众臣,朗声道:“诸位,番薯推广已有数月,各州进展不一。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核计各地种植面积,也好统筹后续事宜。”
话音刚落,魏征手持笏板出列,躬身道:“殿下,臣以为,推广番薯事关民生根本,单靠政令推行恐难持久。
当设‘农桑奖’,对种粮多、推广好的州县官加以赏赐,百姓则免半年赋税,如此方能调动各方积极性。”
袁泽指尖在御座扶手上轻轻点着,心里暗自点头——这不就是现代的绩效考核嘛,换了个古代说法而已。
他面上不动声色,问道:“魏爱卿这提议听着可行,只是赏赐何物?免税半年,国库扛得住吗?”
户部尚书李崇连忙出列:“殿下,若全国推行免税,今年赋税恐要短少三十万两。至于赏赐,金银、绸缎皆是常用之物,只是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丞相冯成出列补充:“李尚书所言极是,不过赏赐未必全用财物。可对表现优异的州县官记功,遇缺优先擢升;百姓则可赐‘农桑模范’牌匾,悬挂门楣,也是一份体面。”
“丞相这主意不错,”袁泽颔首,“但牌匾终究虚浮,百姓过日子,还得见实在好处。
免税半年太长,容易滋生投机。不如改成‘种番薯超十亩者,当年免三分之一赋税’,既给甜头,又能督促年年耕种。”
魏征眼睛一亮:“殿下此计更妙!三分之一赋税不多不少,既能让百姓动心,又不至于让国库太过吃紧。只是……如何防止有人虚报种植面积?”
袁泽笑道:“这就要用上咱们的木牌了。让里正挨家登记,种一亩番薯就给一块刻着‘薯’字的木牌,年底凭牌核税。
木牌一式两份,州县存档一份,百姓手持一份,想造假都难。”
兵部尚书周衍出列道:“殿下,军中也可效仿。北境军户种番薯成效好的,除了加口粮,还能记军功,这样士兵们定能更上心。”
“周尚书这是把军功制度活学活用了,就这么办。”袁泽赞许。
众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