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推广番薯(1 / 3)

加入书签

回宫后,诸葛明递过一份奏折:“殿下北境军户来信,说营房漏雨,想请朝廷拨款修缮。”

回宫后,诸葛明递过一份奏折:“殿下,北境军户来信,说营房漏雨,想请朝廷拨款修缮。”

袁泽接过奏折,指尖在“漏雨”二字上停了停。北境入秋便寒风刺骨,若是夜里漏雨,士兵们裹着湿被褥,哪还有力气守边关?

“营房是哪年修的?”他抬头问。

“回殿下,是三年前翻修的,用的是青瓦顶,只是北境风大,年景久了,瓦片松动难免。”诸葛明答道。

白起在旁补充:“去年兵部去北境巡查时便看过,有些营房的椽子都被雨水泡得发潮,再拖下去怕是要塌。”

袁泽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被风吹得摇晃的梧桐:“修是该修,但不必全换青瓦。北境多山,山里的茅草厚实,耐得住风雪。”

诸葛明羽扇轻摇:“殿下是说……用茅草修缮?”

“对,”袁泽转过身,“让军户们自已动手,去山里割些老茅草,晒透了铺在屋顶,再用麻绳捆紧,边缘钉上铁钉。这种法子虽不如瓦顶体面,却比瓦顶抗风,还省了运瓦的功夫。”

白起点头:“属下在老家时见过此法,茅草铺得好,三五年都漏不了雨。”

“那就这么办,”袁泽拍板,“让兵部带几个懂行的老兵过去,教他们怎么捆扎茅草,怎么加固房梁。。”

他顿了顿,又道:“对了,让嘉庚先生挑些壮实的番薯苗,你一并带去。营房周围有空地的,都开垦出来种上。

这东西埋在土里就能活,冬天挖出来,蒸着吃顶饱,比啃硬干粮强。”

诸葛明拱手:“殿下此举,既解了营房之急,又能添份口粮,战士们定然感激。”

袁泽把奏折折好:“再拟封信给北境守将,让他亲自盯着修缮的事,别让底下人偷工减料。告诉士兵们,这营房是他们的窝,修得结实了,住着才踏实。”

这时,长孙皇后派人送来一篮点心,还有封信。信里说,御膳房用番薯做了糕点,味道不错,让袁泽多注意身体,别总是“凡事都亲自去做。”

袁泽笑着把信递给诸葛明:“母后这是夸我呢。对了,魏征那边有动静吗?”

“魏大人去陈州督查木牌推行了,”诸葛明道,“等实施后,看一下效果,然后把木牌制度推广到全国,以后征税、赈灾都用这个,省得官吏做假账。”

袁泽拿起块番薯糕,“对了,嘉庚先生那边有回信吗?番薯种植手册印好了没?”

“印好了,”诸葛明递过一本,“先生还加了注,说番薯藤也能吃,焯水后炒着吃,味道像菠菜。”

袁泽翻开手册,见上面画着番薯的生长过程,从育苗到收获,步骤清清楚楚,旁边还写着“稼穑之事,虽细必亲”。

他忍不住笑了:“嘉庚先生这是把老话当提醒呢。”

傍晚,袁泽去太学视察。刚走进门,就见苏思雨站在讲台上,拿着番薯给学子们说:“这东西能长到十斤重,埋在土里不用管,就能长出很多……”

袁泽悄悄站在后面听着,见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人举手提问,心里挺熨帖。

他想起以前那些农技先生,大概也是这样,把大道理藏在庄稼事里,让人听得进去,记得牢。

讲完课,袁泽往回走,路过御花园时,遇到冯成正站在廊下等候。

他走上前,冯成拱手行礼:“殿下,各州都上奏说番薯苗不够,嘉庚先生那边赶不及培育,要不要从朝廷调些成熟的番薯来做种?”

“可以。”袁泽颔首,“让驿站快马运送,沿途换马不换人,务必在霜降前送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