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文化(4 / 4)

加入书签

,仓廪充实,其他都是锦上添花,甚至可能是玩物丧志。

【更何况,】博主嘿嘿一笑,语气变得轻松而笃定,【昭文帝有句话当真说对了,顾浩留下的那些古画技法和理论。

以及他那些描绘了当时社会风貌的画作,我们后世人确实格外珍视,视若瑰宝。

它们是我们了解历史、触摸古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没有顾浩的整理,很多古代绘画的“密码”可能就永远失传了。】

博主半开玩笑半认真,【所以我们这些后世研究艺术史的人有时会调侃说,英烈祠所封的这二十八人。

他们的功劳大小,当代人或许只以一个朝代几十上百年的时间跨度来衡量。

但昭文帝的眼光尤为毒辣和长远,他仿佛直接看到了千年之后。

是以人类文明千年发展的长河为尺度,来考量、册封这二十八功臣的。

其格局之大,心思之深,宛如早已立于人类文明发展长河的高处往下俯瞰一般。

怎么说呢,真令人……细思极恐,又不得不服!我对他的敬佩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这略带诙谐的总结,冲淡了先前严肃的辩论气氛,却更引人深思。

【至少我们现代大多数人,反正不觉得封顾浩为英烈祠功臣有何不妥。

如今的古画研究、鉴定、修复行业兴盛得很,每年不知多少学子报考此相关专业。

他们所学的古画技法、理论体系,追根溯源,多直接或间接源自顾浩的搜集、整理与传承。

称他是我们古画研究与创作领域的祖师爷,也毫不为过。他当得起英烈祠里的那一炷香火。】

博主最后的话语,带着不容置疑的定论意味。

天幕下,关于顾浩功绩、关于文化艺术价值的争议仍在继续。

有人若有所思,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有人愤愤不平,觉得这是动摇国本之论;

也有人对那遥远的“太初盛世”和那位眼光奇特、格局宏大的“昭文帝”袁泽,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

而顾浩的故事,连同他的画作,唐寅的悟道,以及昭文帝那番石破天惊的言论,已如一颗颗种子,播撒在无数人心中。

袁泽还没来得及为自已的“未来风采”多陶醉一会儿,就被现实砸晕了头——

魏征递上厚厚一摞纸:“太子殿下!关于画师之功与英烈祠规制,老臣有本要奏!

这是臣连夜写的三万言谏疏,请您过目!”

诸葛明又递上一摞:“殿下,文化传承事关重大,东宫应率先垂范,这是臣初步拟定的《东宫文化建设五年规划纲要》…”

陈嘉庚再递一摞:“殿下!老臣深受启发,这是关于设立‘大乾技艺传承基金会’的构想,需要您支持…”

赵渊提醒道:“殿下,功课…”

袁泽:“……”

看着瞬间堆满桌案的文书,他抱头哀嚎:“我就知道!装逼是要付出代价的!未来的我,你坑死我算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