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四十不惑(1 / 4)

加入书签

第759章 四十不惑

今天是刘弘基四十岁寿辰。

可府里今日却很冷清,没有宾客上门。

牵连进李孝常谋反案,最后免官、除名,虽没流放抄家,可被殿外杖一百,也是把这位开国功臣的脸面全杖没了。

现在,

本该很热闹的四十岁寿辰,也没有亲戚朋友敢登门。

原本实封九百户的元谋功臣任国公刘弘基,现在只是一介庶民。

连大门的两排门戟都给收回了。

刘弘基倒是想的开,

脊背屁股上的杖伤也好的差不多了,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壮的时候。

“哭丧个脸做什么,今日是我生辰,又不是我忌日,没人来,就关起门来咱一家人自己过。”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这句话用来形容刘弘基倒是不错的,三十岁以前,他就是个有些浑浑噩噩的纨绔。

他家是地方望族名门,父亲刘昇隋朝时官至河州刺史,位列三品。

刘弘基少年时不喜读书,就喜欢结交轻侠之士,成年后也不事生产,结果坐吃山空,把家败了。

可他依然放落不羁,后来以父荫授为右勋侍,逢杨广征辽东,被点名征召。

落魄的刘弘基却连出征的衣甲马匹都迟迟没有准备好而耽误了行程,最后自知误期当斩,

便在行至河东汾阴时,与几个伙伴故意私宰耕牛,把自己送进了县狱之中,而逃避了征辽,硬是在牢里蹲了一年多,最后才被赎出。

出狱后,

右勋侍的身份也没了,干脆亡命江湖,沦落为盗马贼。

也正是做盗马贼的落魄日子里,他到了太原,结识了李渊、李世民父子。

刘弘基江湖混迹多年,眼光却很不错,看出来天下大乱,李渊父子很了不得,于是接受了李家的拉拢,投靠了他们。

遥想那段时间,

刘弘基和李世民出则连骑,卧则同榻,堪称情同手足。

当李渊父子决定起兵的时候,刘弘基奉命去招募兵马,很快就招得两千余人,

而当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想对李渊不利时,又是刘弘基和长孙顺德率精兵埋伏于大帐之后,待他们抵达时,率先冲杀出来,将二人砍杀。

从太原到长安,

刘弘基任大将军府左统军,一直是冲锋陷阵在最前,立下赫赫战功,也在大唐建立后,被定为太原元谋功臣十七人之一,得到免死铁券。

虽然,

他刘弘基也吃过败仗,浅水原和介休两战,身为行军总管的他都兵败被俘,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功勋。

遥想当年他为义军先锋,率千余人先渡黄河,随后攻克冯翊。

在攻打长安时,各路兵马还未聚集,他看准机会出击,首战告捷,功下长安后,功论第一!

回想过去,

三十岁以前,他一心只想当个游侠。

后来却成了逃兵,成了马贼。

三十而立,他立起来了,追随李渊父子,东征西讨,屡立战功。

他凭自己的本事,成为了大唐开国功臣,成为了任国公,成就远超他官至刺史的父亲。

甚至是攒下了千顷田地和数万贯的家业。

如今四十,

人生经历了这么多,确实不再困惑了,心智真正成熟了。

就如现在,

被免官、除名,

生辰时没有宾客亲朋前来,他也并不是太在意了。

完全不被这些眼前的、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