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4 / 8)

加入书签

疏,何况药材?十数名吃了毒草的饥民被活活痛死】

    【二月甲申,我往汾水东边而去,行至福山时,福水干涸,连野草都也长不起来,焦黄的草叶散在地上,像一摊摊尖硬的鱼刺。】

    【二月……】

    看了数百字,朱由检终于将朱慈燃的游记看完,只是看完后,他并没有下令让人运粮前往平阳府赈灾。

    想要赈灾很容易,但这个口子一开,山西的百姓又不愿意离开了。

    山西的旱情还有八年才能结束,如果朱由检不能狠下心来把他们赶往关外,那大明就还需要养他们八年。

    以山西水浇田和水田的规模,只有将山西人口迁移到仅有四百万人的规模时,他才能下令皇店,让皇店不计成本的给山西运粮来平抑粮价。

    山西苦,但其它地方也苦。

    如果眼下不计成本的给山西运粮,那山西百姓倒是吃饱了,但其它省的百姓就得饿肚子。

    朱由检已经在尽量让他们活着了,他们不愿意迁移,朱由检也没有办法。

    或许只有在真正要被饿死的时候,他们才会放下那所谓的乡土情怀,前往有饭吃的关外。

    “唉……”

    朱由检深深叹了一口气,眉宇间有些自责地同时,他也不免对帮他整理奏疏的曹化淳询问道:“我这样做,是不是对山西百姓太过苛刻?”

    “这……”曹化淳面露惊讶,他不明白自家殿下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因此不免作揖回答道:

    “即便殿下您想调粮食,但国朝也无粮可调,更无银可用。”

    “历朝历代,凡事遭遇三载以上旱情之地,从未听闻还能保全六成以上百姓的事情。”

    “山西之地大旱几近九载,然至今因饥饿而毙者不过十万人。”

    “这样的天灾,殿下已经做到了最好的安排和处置,便是民间的山西百姓,也未曾有人说过殿下半点不是,殿下无须自责。”

    曹化淳的话可以说是说出了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想法和观点。

    在他们看来、饥荒饿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别说饥荒九年,就是饥荒一年都能饿死许多人。

    类似山西这种不是一省大旱,就是半省大旱,并且连续就是九年的旱情,放在哪朝哪代,不饿死个百万人都算奇怪的。

    】

    倒是到了天启朝,全赖火车、轮船和海外粮食的输入,山西遭遇大旱九年,因为饥饿而死的百姓连十万人都没有。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