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拔高标准(2 / 8)

加入书签

p;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出于对明朝本身的利益考量,和基于自身对在朝鲜的日军势力、朝鲜情况的认知,原本在出兵援朝时态度积极的石星,此时一反过去,转而反对继续在朝鲜和日本作战。

    石星认为与其在朝鲜继续消耗明朝的国力,不如在对双方关系问题上,明朝退让一步,以封贡议和换取日本不再侵犯朝鲜的承诺。

    但是比起石星,朝廷上的其它大臣却主张坚决抗倭,因此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所以,当石星在收到了南兵闹饷的消息后,他并没有立即处理奏疏,而是用拖延的态度来处理。

    这么一来、南兵的事情就被一点点的托大,直到王保诈骗南兵,随后带兵镇压。

    从前因后果来说,这件事情是朝廷的不对,但在这个时代,朝廷不可能有不对的地方,因此南兵即便被欠饷,也不能闹饷。

    只要他们闹饷了,那就是兵变,就可以镇压。

    镇压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杀鸡儆猴,让启用南兵,并且支持主战的官员吃瘪。

    说白了,南兵是党争的牺牲品,而不是南北兵之见的牺牲品。

    总之,这件事情涉及到几十年前的党争,几十年前的事情太过遥远,牵扯太深,就算要查,也查不出什么东西来。

    因为话说回来,这桉子中的主谋石星早就在万历二十五年被万历皇帝下狱,两年后病逝狱中。

    这件事情中主要镇压南兵的总兵王保,也已经在蓟州兵变后病逝。

    至于其它参与镇压的兵马和将领,实际上他们也是南兵,只不过血统没有被镇压的这一支纯粹罢了。

    这样的一笔湖涂账,想要拉扯清楚可就太难了。

    更别提这件事情发生过后,万历皇帝本人也是半默许的态度。

    戚金应该知道这些,他之所以让朱由校彻查,说白了还是想要为蓟州兵变的南兵平反。

    但这件事情牵扯太深,朱由校要为南兵平反,那就是打了万历皇帝的脸面。

    况且闹饷这种事情,如果不杀一儆百,那日后有人刻意效彷,那皇帝还能不能好好治理大明朝?

    因此,在面对戚金的请求,朱由校选择了默不作声。

    只是,他的默不作声,让南军都督府的戚氏子弟心中不满。

    好在朱由校在察觉过后,还是亡羊补牢的下了一道圣旨,那就是追封当年蓟州兵变被杀那一百五十六名士卒为正六品昭信校尉,然后追封当初被解散南兵的子孙为从六品忠显校尉,以此平息了戚氏子弟的不满。

    这整个过程中,朱由检没有帮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