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学科竞赛,崭露头角(2 / 3)

加入书签

把帝王心术比作揉面,恰到好处吗?”陈建军凑过来细看,眼睛瞪得溜圆,突然一拍大腿,声音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妙啊!把帝王心术比作揉面,亏你想得出来!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还是你厉害!”

竞赛前日,天空飘起细雪,雪花如柳絮般轻盈地飘落,落在地上却又迅速融化,留下一片湿润。李晓聪在溪边背诵《出师表》,寒风卷着雪花扑在脸上,像无数细小的冰晶在切割他的皮肤,生疼生疼的,他却浑然不觉,沉浸在诸葛亮的忠义之中。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踩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小美抱着个粗陶罐子出现,发梢还沾着雪粒,像撒了一层晶莹的糖霜:“王婶熬的姜汤,驱寒。这大冷天的,可别冻着了。”她将罐子放在青石上,又掏出个油纸包,油纸边缘已经有些破损,“这是我抄的《古文观止》重点句,你看看,说不定能用得上。我熬夜抄了好久呢。”

李晓聪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纸张边缘密密麻麻、工整秀丽的批注,鼻头不禁一酸,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正要道谢,远处传来赵虎的喊声:“装模作样!明天有你哭的!我看你就是在白费力气!”小美气得跺脚,脸颊涨得通红:“别理他,他就是见不得别人好!”李晓聪却笑着摇头,眼神坚定:“由他去吧,真金不怕火炼。清者自清,我做好自己就行。”

竞赛当日,镇中学礼堂挤满了各校学生,嘈杂的人声像一团乱麻。李晓聪穿着洗得发白、补丁摞补丁的中山装,坐在最后一排,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前排突然传来骚动,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只见一个身着藏青呢子大衣、衣着考究的男生缓步而入,手中折扇轻摇,扇骨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正是传闻中的刘墨白。他眼角余光扫过李晓聪,嘴角勾起一抹充满嘲讽的冷笑,折扇“唰”地展开,扇面上“文曲星”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格外刺眼,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他的骄傲。

语文试卷发下来时,李晓聪深吸一口气,纸张上淡淡的油墨味钻入鼻腔。看到作文题目《论读书三境》,他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在清平村的日夜:无数个油灯下苦读的孤寂夜晚,灯光昏黄而微弱;解开难题时的狂喜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明亮起来;与同学探讨时的热烈场景,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笔尖如行云流水,在纸上写下:“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写到动情处,他仿佛看见王伯在灶火旁颔首微笑,脸上的皱纹里满是欣慰;小美在图书馆为他查阅资料的身影,专注而美丽。

历史考试时,一道论述题让全场寂静,仿佛空气都凝固了——“试从经济、文化、军事三方面,分析北宋积贫积弱之因”。李晓聪想起王伯酿米酒时说的“根基不牢,酒必发酸”,心中已有成算。他蘸了蘸墨水,墨水在粗糙的笔尖凝聚,写道:“青苗法如无根之木,看似美好,却未考虑实际,反而加重百姓负担;科举取士重文轻武,导致人才失衡,军事力量薄弱;禁军制度尾大不掉,庞大的开支拖垮了国家经济……”字迹力透纸背,仿佛要将千年历史的沧桑都凝于笔端,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的思考。

交卷铃响时,刘墨白突然起身,动作夸张而刻意,故意撞翻李晓聪的墨水瓶。黑色的墨水如一条毒蛇,在试卷上迅速晕开,眼看就要污了答案。李晓聪眼疾手快,撕下草稿纸覆盖上去,动作行云流水,仿佛经过无数次演练。刘墨白冷笑道:“乡巴佬就是乡巴佬,连握笔姿势都像拿锄头,能写出什么好文章?”

李晓聪慢慢站直身子,腰背挺直如青松,目光平静却透着锋芒,仿佛两把出鞘的利剑:“锄头能种出庄稼,养活一方百姓;笔杆子能写尽春秋,传承千年文明。阁下若只会耍嘴皮子,怕连庄稼的‘稼’字都写不对!”这话掷地有声,在寂静的礼堂里回荡,周围响起零星的掌声,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深潭,激起阵阵涟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