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学科竞赛,崭露头角(1 / 3)

加入书签

清平村的晨雾浓稠如化不开的墨,缠绕在老槐树虬曲的枝干上,将整个村庄笼罩在朦胧之中。李晓聪已抱着一摞泛黄的线装书,踩着沾满露水、滑腻湿冷的青石板路匆匆赶往教室。昨夜油灯下背诵的《资治通鉴》片段还在脑海中回荡,那些千年前的金戈铁马、权谋纷争,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他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小的冰晶,落在书页间夹着的干枯桂花上,那桂花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芬芳,却承载着他无数个日夜的努力。

忽然,一声清脆的车铃声划破寂静,如同一道利剑劈开浓雾。班长周强骑着那辆叮当作响、链条时不时发出卡顿声的二八自行车疾驰而来,车把上挂着的搪瓷缸随着颠簸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像是在演奏一曲独特的晨曲。“李同学!”周强一个急刹车,车轮在地上摩擦出刺耳的声音,溅起一片带着青草气息的泥点,“校长刚宣布,下周举办全县语文历史联合竞赛!”他从车筐里掏出张皱巴巴、边角还有水渍的通知,油墨未干的字迹在晨光中泛着墨香,“听说隔壁镇中学的‘笔杆子’刘墨白也要参赛,那家伙能把《史记》倒背如流,去年还在县文化馆当场默写《滕王阁序》,一个字都没差!”

李晓聪的手指微微收紧,粗糙的纸张在他手中发出沙沙的抗议声。他想起王伯在灶台边讲古的模样,摇曳的火光映着老人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忽明忽暗:“读史要读出个‘为什么’,就像看灶火,得看清底下烧的是硬柴还是软草,可不能只看表面的红火。”此刻他目光如炬,漆黑的眼眸中仿佛燃烧着一团火焰,沉声道:“我报名。”那声音虽然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周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消息传开后,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如同热油中滴入了水珠。赵虎斜倚在课桌上,破旧的木质课桌被压得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他把玩着弹弓,皮筋在指间发出“嗡嗡”的声响,冷笑道:“数理化考好就不知天高地厚了?语文历史那可是要真学问的!”他故意提高音量,让全班都能听到,“刘墨白去年在县文化馆当场默写《滕王阁序》,你拿什么比?我看你到时候别连题目都看不懂,闹个大笑话!”周围爆发出一阵哄笑,刺耳的笑声像一根根细针,扎在李晓聪的心上。却见小美突然站起,辫子上的红头绳随着动作轻晃,如同跳动的火焰:“李晓聪每天天不亮就背《唐诗三百首》,赵虎你呢?除了玩弹弓还会什么?有这闲工夫,不如多背几个单词!”小美清脆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如同一股清泉,浇灭了部分同学的嘲笑。

当晚,废弃仓库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煤油的刺鼻气息。昏黄的煤油灯将李晓聪的影子拉得老长,在斑驳的墙面上摇曳不定,仿佛是他内心不安的投射。他摊开用桦树皮装订、边缘已经磨得毛糙的笔记本,一边用冻得发红的手指梳理历史时间轴,一边用木炭在墙上画着朝代更迭图,木炭灰簌簌地落在他打着补丁的袖口上。突然,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伴随着一阵冷风,学委陈建军抱着一摞油印资料闯进来,资料边缘还带着温热的触感:“我从老师那儿‘偷’来的往届真题!”他推了推滑到鼻尖、布满划痕的眼镜,“不过有道题邪门得很——要求用三个典故论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题可把我难住了,想破脑袋都没思路。”

李晓聪盯着跳动的火苗,火光映在他专注的脸上,忽明忽暗。忽然,他想起王婶揉面时说的话:“面发得好坏,全看火候拿捏,急不得也慢不得。”他眼睛一亮,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抓起树枝在地上疾书,树枝与地面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商汤灭夏、秦末陈胜、唐初贞观,这三段不正是最好的例证?商汤顺应民心,推翻夏桀,就像水托起了新的船只;而秦朝暴政,引发陈胜吴广起义,便是水掀起了巨浪;到了唐初贞观,李世民深知民心重要,才有了盛世,这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