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语言强化,氛围渐浓(2 / 2)
时,正在校图书馆翻阅1982年的《人民文学》。他捏着杂志的手指关节发白,突然将书重重拍在檀木桌上,惊得书架上的灰尘如雪纷扬:“把1982年全国语言规范文件找出来,做成视频!再联系当年的语言学家,开直播辟谣!”
网络反击战如火如荼。苏文娟身着蓝布衫,手持老式收音机出现在直播间。她轻轻转动旋钮,沙沙的电流声后,1982年的新闻播音流淌而出:“今日,我国……”她的声音坚定有力:“同志们,听这字正腔圆的播音!那时的语言,简洁有力,充满朝气!”屏幕上,实时弹幕从“瞎折腾”“复古怪”,渐渐变成“原来‘同志’这么亲切”“这播音腔太有味道了”。
随着培训深入,奇妙的变化在乡镇生根发芽。课堂上,学生们朗读《回延安》时,不再是软绵绵的腔调,而是带着陕北民歌般的高亢,“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诵读声震得教室玻璃嗡嗡作响;供销社里,老赵说起“凭票供应”时,眼神中仿佛真的回到了物资匮乏却充满人情味的岁月,熟练地用杆秤称着白糖,嘴里还念叨着:“当年买布得要布票,不像现在……”;茶馆中,二柱子和老周争论时,时不时冒出句“四个现代化”,惹得众人捧腹大笑。
镇东头新开了间“语言培训班”,青砖墙上用红漆刷着“学好八十年代语言,传承时代精神”的标语。每天傍晚,屋内油灯摇曳,二十来个村民围坐在一起,跟着苏文娟的录音反复练习。张大娘操着浓重的方言,把“同志”念成“铜志”,惹得众人忍俊不禁,她自己也笑得直抹眼泪:“俺这老舌头,怕是改不过来了!”
但最让人惊喜的是小混混阿强的转变。这个曾经满嘴脏话的青年,在茶馆听了几场语言竞赛后,竟主动报名培训班。此刻他正皱着眉头,一笔一划地在本子上写着:“‘劳驾’是请人帮忙,‘借光’是让路……”煤油灯的火苗突然晃动,他慌忙用手护住本子:“别把俺的笔记烧了,这都是宝贝!”
深夜,李思成独自漫步在乡镇街头。路灯昏黄的光晕下,几个学生正围坐在一起,用自制的简易话筒模仿八十年代的广播剧。“小浩同志,这道数学题如何解答?”“小林同志,待我查阅《十万个为什么》!”稚嫩的声音里带着认真,让李思成想起自己少年时挑灯夜读的模样。
他的手机突然震动,黑燕发来消息:“李总,王氏集团的水军开始转移阵地了!”李思成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茶馆,里面传来阵阵欢笑声,二柱子正用八十年代的腔调讲述着“女排夺冠”的故事。他嘴角微微上扬,在对话框里回复:“让他们折腾。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在为晓聪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当第一缕晨曦染红天际,苏文娟又抱着课本走进教室。她惊喜地发现,黑板上写着一行工整的字:“老师早!愿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字迹虽显稚嫩,却一笔一划,充满了八十年代特有的真诚与朝气。窗外,新栽的梧桐树苗在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这场语言的“穿越”喝彩。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