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语言强化,氛围渐浓(1 / 2)
八月的热浪将穿越乡镇蒸得如同蒸笼,镇中学走廊里,玻璃橱窗上“五讲四美”的标语被晒得蜷曲起边,仿佛在热浪中瑟缩。语言老师苏文娟抱着一摞边角磨损的《语文》课本,布鞋急促地叩击青砖地面,“嗒嗒”声响惊起墙角打盹的黑猫,它弓着背“嗷呜”一声窜进灌木丛。
推开初三(2)班的木门,一股混杂着汗味与油墨香的热浪扑面而来。苏文娟瞥见学生阿杰翘着二郎腿,嘴里正嘟囔:“老铁,这题绝绝子!”她手腕轻抖,课本“啪”地拍在讲台上,腾起的粉笔灰如硝烟弥漫。“‘老铁’‘绝绝子’?当这里是短视频直播间?”她推了推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力透纸背地写下“同志”二字,粉笔与黑板摩擦出刺耳声响,“1982年,我们称呼同学为‘同志’,赞叹事物要用‘真好’‘了不得’!”
后排的小雨偷偷摸出手机,冷不防被苏文娟眼疾手快夺过。少女急得跳脚:“老师!这是我新买的iphone……”“1982年哪来的iphone?”苏文娟晃了晃手机,突然从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摸出个铁皮青蛙玩具,金属表面的红漆已斑驳脱落,“想要回手机,就用八十年代的语言说服我。”
教室瞬间炸开了锅。小浩“蹭”地站起来,脖子涨得通红,中山装的第二颗纽扣险些崩飞:“苏老师,您看在革命友谊的份上,就把小雨同志的物件归还吧!此物件于她而言,那是顶顶重要,缺之不可啊!”他刻意模仿老电影里的腔调,却因憋笑五官扭曲,逗得全班哄堂大笑,连窗外的蝉鸣都似被惊得停了半拍。
与此同时,乡镇供销社内,售货员老赵正对着扫码支付机愁眉苦脸。他粗糙的手掌重重拍在机器塑料外壳上,发出空洞的声响:“这扫码支付闹哪样?八十年代哪有这劳什子!”话音未落,语言督导员老周晃着搪瓷缸子踱了进来,缸壁上褐色的茶渍足有半指厚。“老赵同志,”老周瓮声瓮气地开口,“顾客进门得说‘您买点啥’,可别学那冷冰冰的‘欢迎光临’!”
老赵撇了撇嘴,围裙上的油渍随着动作晃动:“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套?”他抓起货架上玻璃瓶汽水,玻璃瓶与金属瓶盖碰撞出清脆声响,“现在年轻人都喝奶茶,谁还稀罕这老古董?”老周不慌不忙掏出个铁皮暖壶,壶嘴白雾升腾,往搪瓷缸里倒了杯凉茶:“尝尝,这是用八十年代的老茶砖泡的。语言就像这茶,越品越有滋味。”
茶馆里的语言竞赛更是剑拔弩张。退休教师张奶奶戴着金丝老花镜,举着泛黄的《人民日报》,报纸边缘因反复翻阅卷起毛边:“请听题——1982年最流行的口号是什么?”二柱子“嚯”地站起身,工装裤膝盖处的补丁格外醒目,震得八仙桌都跟着晃了晃:“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他声若洪钟,惊得梁上的积灰簌簌掉落。
“回答正确!奖励大白兔奶糖两颗!”张奶奶笑得眼睛眯成缝,从锈迹斑斑的铁皮盒里掏出糖块。角落里,青年网管小李突然阴阳怪气地开口,他染成黄色的头发在灯光下格外刺眼:“背几句口号算什么本事?有能耐比比网络用语!”他故意拖长语调,“‘yyds’‘摆烂’‘破防了’……”
老周“嚯”地站起身,搪瓷缸重重砸在桌上,凉茶溅出半缸:“八十年代的语言,字字有分量!”他指着墙上吱呀作响的黑白电视机,屏幕里正重播198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姜昆的相声声传来,“听!没有一个脏字,却能让人笑出眼泪!”
然而,语言培训的道路布满荆棘。王氏集团雇佣的水军在网络论坛掀起腥风血雨,精心剪辑的视频里,学生因用错词汇闹笑话的画面反复播放,配文“所谓‘八十年代语言’不过是矫揉造作,是文化倒退!”评论区瞬间被谩骂淹没,甚至有“专家”发文批判这是“开历史倒车”。
李思成得知消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