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环境初检,问题浮现(1 / 3)
八月的烈日如同火炉,将穿越乡镇的青石板路炙烤得滚烫,空气里浮动着令人窒息的热浪,蝉鸣声此起彼伏,更添几分烦躁。李思成站在镇口的老槐树下,斑驳的树影在他身上摇曳,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不安。他紧握着怀中的紫砂壶,壶身的凉意早已消散,只剩下一丝温润的触感,仿佛在无声地提醒着他肩上的重担。
“李总,专家们都准备好了。”黑燕匆匆赶来,额头上沁满汗珠,发丝黏在泛红的脸颊上,手中抱着厚厚的验收表格,纸张边缘被汗水浸得微微发皱。她能感受到李思成的紧张,毕竟这个凝聚无数心血的穿越乡镇,承载着他对儿子李晓聪全部的期望。
李思成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整装待发的专家队伍,点了点头:“开始吧。”话音刚落,专家们便分成几个小组,手持记录本和相机,如同侦探一般,朝着乡镇的各个方向散开,一场严苛的“历史还原大考”就此拉开帷幕。
民俗专家苏文渊戴着圆框眼镜,手中握着一把卷尺,步伐沉稳地走在街道上。他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突然,他在一处街边花坛旁猛地停下脚步,眉头紧紧拧成一个“川”字,活像一位发现了武林秘籍重大破绽的高手。“李总,这花坛设计太现代了。”他用卷尺重重敲了敲花坛边缘规整的大理石,发出清脆的声响,“1982年哪有这么精致、带欧式风格的花坛?那时乡镇路边多是随意种些野花野草,或者用土坯简单围个边,透着一股自然随性的劲儿,哪像这这般讲究!”
李思成心中“咯噔”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懊恼。他清楚地记得,这个花坛是当初设计师为了提升乡镇美观度,未经他同意擅自修改的方案。当时自己忙于处理其他事务,一时疏忽,竟留下了这样的破绽。“苏老师说得对,是我们考虑不周。”他强压下心中的懊悔,立刻转身对黑燕说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果断,“马上安排人,把这些大理石拆了,换成土坯,再种上些常见的野花,务必要在最短时间内还原当年的模样!”
黑燕连连点头,迅速在本子上记录下来。然而,还没等他们松口气,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这是什么玩意儿?”一个洪亮且带着怒意的声音响起,正是拄着枣木拐杖的周老。只见他站在河边,拐杖狠狠地戳着地面,脸色涨得通红,活像一个被点燃的爆竹,“1982年哪有这种塑料排水管?那时候多是用陶土管,或者直接露天排水!这不是糊弄人吗?李总,你可得给个说法!”
众人纷纷围拢过去,只见那截灰色的塑料排水管在阳光下泛着异样的光泽,与周围古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如同白纸上的一个墨点,格外刺眼。建筑专家沈岩蹲下身子,眼神专注地仔细查看管道接口,眉头越皱越紧,脸上的神情愈发严肃:“这不仅是材质问题,接口处的热熔痕迹明显,是现代工艺。李总,这样的失误,实在不应该啊!如此明显的漏洞,要是传出去,咱们这‘穿越乡镇’的招牌可就砸了!”
李思成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额头上的汗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顺着脸颊滑落,他伸手胡乱抹了一把,却怎么也抹不掉心中的焦虑。他比谁都清楚,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在严格的验收标准下,就像武林高手对决时露出的致命破绽,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沈专家、周老,是我们工作疏忽。”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马上整改,换成陶土管,保证还原当年的模样,绝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然而,问题就像雨后春笋般,一个接着一个冒出来。在田间地头,农业专家戴着草帽,弯腰仔细查看每一处角落,突然从草丛中拖出一台现代除草机,语气中满是失望:“李总,这可不行。1982年哪有这种机器,那时候都是靠人力除草,这样的东西藏在这里,不是露馅了吗?”
在村东头的空地上,几个老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