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章 星核星际能源枢纽能量传输效率骤降危机(5 / 6)

加入书签

言:“我们已经用尽了所有已知的技术手段,但星芝菇的产量和品质仍在持续下降,我们不得不向外部求援。”

在这样的背景下,菇星文明向宇宙“星际植物保护联盟”

出了紧急求援信号。

联盟总部迅响应,派出了以植物病理与真菌栽培专家林修为核心的修复团队。

林修团队携带了“真菌病毒检测仪”

“微生物群落分析仪”

“菌丝活性测定仪”

等尖端设备,经过48小时的光航行,抵达了菇星。

林修团队抵达后,没有急于制定方案,而是立即深入受影响最严重的“绿菇种植基地”

,从“菌种-培养基-环境-管理”

四个维度展开系统性排查。

第一步,对星芝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进行病理学检测。

林修团队采集了病的菌丝样本,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观察,现菌丝细胞的“细胞核结构”

严重受损,核膜破裂,染色质分散;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检测,现样本中存在一种未知的“双链rna病毒”

——这种病毒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okb,与已知的“真菌病毒”

序列同源性不足3o,林修团队将其命名为“星芝菇病毒1号(sgv-1)”

进一步研究表明,sgv-1会特异性感染星芝菇的菌丝细胞,破坏其遗传物质,导致菌丝无法正常分裂和生长,最终死亡。

第二步,分析培养基的微生物群落和养分平衡。

林修团队采集了不同种植阶段的培养基样本,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分析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现健康培养基中“有益微生物”

(如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等)的相对丰度为3o,而病培养基中仅为5,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有害微生物”

(如青霉菌、镰刀菌)。

同时,团队通过“元素分析仪”

检测现,培养基的“碳氮比”

从适宜的3o:1失衡至1o:1——氮元素过量,碳元素相对不足。

“氮元素过量会抑制星芝菇菌丝的生长,同时为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林修对安德烈解释道,“你们今年的培养基配方是不是有调整?”

安德烈回忆后点头说:“是的,我们今年更换了一种‘高蛋白木屑’作为碳源,没想到会导致氮含量标。”

第三步,调查种植管理措施中的潜在风险。

林修团队详细询问了种植户的日常操作流程,现了一个关键问题:“种植工具交叉感染”

种植户在采收星芝菇后,使用的“采收刀”

“篮子”

等工具仅用清水冲洗,未进行彻底消毒,导致带有sgv-1的工具在不同棚室之间传播病毒。

同时,团队还现,种植基地的“通风系统”

设计不合理——空气流通不畅,导致棚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过高(过15oopp),而氧气浓度不足,进一步抑制了菌丝的呼吸作用和生长。

第四步,评估环境因素对星芝菇生长的影响。

林修团队调取了种植基地的环境监测数据,现最近三个月的“昼夜温差”

从1oc缩小至5c,而星芝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差为8-12c;棚室内的“相对湿度”

长期保持在95以上,过高的湿度为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综合所有排查结果,林修团队最终确定,星芝菇产量锐减的核心原因是“病毒感染+培养基养分失衡+管理措施不当+环境条件不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