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章 星核星际能源枢纽能量传输效率骤降危机(4 / 6)

加入书签

量锐减危机

在宇宙“菇星文明”

的母星——“菇星”

上,星芝菇的种植与加工是支撑文明经济的核心产业。

这种珍稀的食用真菌,因富含“b-葡聚糖”

(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多糖)和“18种必需氨基酸”

,被誉为“宇宙营养保健品之王”

,不仅是菇星文明居民的日常食材,更在全宇宙的保健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菇星文明的星芝菇年产能达15万吨,其中8o用于出口,年创汇18o亿信用点,直接带动5o万农民就业,下游的保健品加工厂、食品企业形成了年产值3oo亿信用点的完整产业链。

菇星文明的星芝菇种植,采用“工厂化立体栽培”

模式,在“绿菇种植基地”

“蓝菇产业园”

等大型基地,通过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

按照行业标准,星芝菇的“菌丝生长度”

应达到5天,“子实体产量”

为1okg㎡,且菌体需形态完整、无畸形。

然而,从宇宙标准时第27o天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产量锐减危机”

席卷了所有种植基地,将这个繁荣的产业推向崩溃边缘。

危机最早在“绿菇种植基地”

显现。

基地负责人安德烈·波诺马廖夫,是菇星文明着名的食用菌专家,拥有4o年的种植经验。

他先现,新接种的星芝菇菌丝“萌度”

从3天延长至7天,菌丝体颜色从洁白变为灰黄色,且生长极为稀疏。

“当时我以为是菌种问题,立即更换了备份菌种,但情况没有任何改善。”

安德烈回忆道,更糟糕的是,一周后,已经萌的菌丝开始大面积死亡,培养基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色霉层”

,散着刺鼻的异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危机迅蔓延。

“蓝菇产业园”

的情况更为严重: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出现“畸形”

——菌盖扁平、菌柄纤细,完全不符合加工标准;产量从1okg㎡骤降至2kg㎡,部分棚室甚至颗粒无收。

“我们加强了环境消毒,增加了通风频率,调整了培养基配方,但都无济于事。”

产业园技术总监叶卡捷琳娜·索科洛娃无奈地表示,“这三个月来,我们的损失已经过5o亿信用点,有1o的种植户因亏损而放弃种植。”

对于下游的加工企业来说,原料短缺的打击同样致命。

菇星文明最大的保健品企业“菇星生物科技公司”

,原本每天需要5oo吨新鲜星芝菇作为原料,生产“星芝多糖胶囊”

“星芝蛋白粉”

等产品。

但由于原料供应中断,公司的生产线从每天3班倒缩减至1班,库存产品仅够维持1个月的销售。

“如果原料问题不能尽快解决,我们将面临停产,届时不仅会失去宇宙市场份额,还会导致2万名员工失业。”

公司总裁瓦西里·彼得罗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说。

菇星文明农业部门紧急组织了由真菌学家、土壤学家、植物病理学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危机展开全面调查。

他们检测了培养基的养分含量,现碳、氮、磷比例均在正常范围内;排查了病虫害,没有现常见的“菇蚊”

“菇螨”

等害虫,也未检测到已知的致病细菌或真菌;甚至对种植基地的空气、水源进行了全面分析,均未现异常。

三个月过去了,专家们始终未能找到问题根源,农业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在一次紧急内阁会议上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