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7章 星核星际空间站生态系统崩溃危机(2 / 5)

加入书签

舱排查:团队检测了分解菌群的活性,现“分解效率”

从9o降至1o。

拆解“酵罐”

后,现罐内的“搅拌器”

因“机械故障”

卡死,导致废弃物无法与菌群充分接触;“温度控制系统”

故障,酵温度从391);“氧气供应系统”

泄漏,导致罐内“厌氧环境”

被破坏,好氧分解菌群大量死亡。

针对这些问题,林修团队制定了“分阶段、分环节”

的修复方案,兵分三路同时展开抢修。

第一路:修复植物种植舱

1病害防治:团队先对种植舱进行“全面消毒”

,使用“紫外线消毒灯”

和“臭氧生器”

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更换被污染的营养液,向新营养液中添加“生物杀菌剂”

(如枯草芽孢杆菌),抑制太空镰刀菌的生长。

2修复硬件系统:更换堵塞的营养液过滤器,清洗循环管道;调整光照系统的光谱配比,将蓝光比例恢复至4o,红光比例调整至6o;修复二氧化碳施肥系统的“电磁阀”

,确保向舱内稳定供应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1ooopp)。

3补种与监测:清理枯萎的植物,重新种植“抗病害太空作物品种”

;安装“植物生长监测仪”

,实时监测植株的生长状态、病原菌浓度和环境参数。

48小时后,新种植的作物开始芽,叶片颜色逐渐恢复翠绿。

第二路:恢复动物养殖舱

1清理与消毒:清理养殖舱内的动物尸体和排泄物,使用“高温高压清洗机”

对舱体进行彻底清洗,并用“过氧乙酸”

消毒,杀灭环境中的有害菌和真菌毒素。

2改善饲料与环境:更换被污染的饲料,提供“高蛋白无菌饲料”

;修复环境控制系统,将温度稳定在25c±1c,湿度控制在6o±5;安装“空气净化系统”

,去除舱内的异味和有害气体。

3重新引入动物:从“太空动物种质资源库”

引入健康的太空果蝇和啮齿动物,先在“隔离舱”

内饲养5天,确认无病害后再转移至养殖舱;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

,帮助其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72小时后,动物的死亡率降至5以下,活动状态恢复正常。

第三路:抢修微生物分解舱

1修复硬件设备:更换酵罐的搅拌器,修复温度控制系统,将酵温度升至32c;修补氧气供应系统的泄漏点,恢复罐内的“厌氧环境”

(氧气浓度≤1)。

2补充与激活分解菌群:从“太空微生物菌种库”

引入“高效分解菌群”

(包括纤维素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等),向酵罐内添加“菌群激活剂”

(如葡萄糖、氨基酸),提高菌群的活性。

3系统调试:启动酵罐,通过“微生物活性监测仪”

实时观察菌群的分解效率。

96小时后,分解效率恢复至85,能够有效分解动植物排泄物和废弃物,氨气浓度降至o3pp。

在修复硬件和生物环节的同时,林修团队还对空间站的“生态系统调控中心”

进行了全面升级。

他们开了“智能生态平衡调控系统”

,能实时监测植物生长、动物健康、微生物分解等各项参数,通过“动态反馈算法”

自动调整光照、温度、营养供应等条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建立了“生态风险预警模型”

,能提前15天预测潜在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