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无奈…(1 / 6)

加入书签

    …

    民族意识。

    在后世人看来,汉,恰恰是华夏民族,觉醒民族意识的关键历史转折。

    然而事实上,民族意识的萌芽,早在春秋战国早期,甚至是殷商万年,就已经萌生而出了。

    ——早在千百年前,华夏民族就已经懂得区分白狄、北蛮、南夷。

    虽然在这千百年的历史进程当中,曾经被排斥的各路蛮、夷,都成了华夏文明的一份子,但这个过程却是必不可少的。

    曾几何时,楚人被称为蛮,越人被称为夷;

    甚至就连如今的关中,在短短几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也不过是为周天子养马的牧仆:嬴姓秦氏的养马地。

    现如今,楚人也好,越人也罢,亦或是秦人、赵人、燕人、梁人……

    凡是用诸夏文字,说诸夏语言,束发戴冠,衣衫右衽的,都被认同为诸夏之民。

    虽然‘汉人’‘华夏民族’的概念还没有清晰形成,但隐约可见的、模糊的民族意识,却已经悄然形成。

    只是不同于后世,华夏之民将世界上的人,分为汉人和洋人、龙国人和外国人——在如今汉室普行的价值体系当中,世界上只有一种人。

    诸夏之民。

    在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看来,除了束发右衽的诸夏之民、炎黄子孙外,世界上就不存在其他任何人种。

    北方匈奴——蛮夷也;

    西南诸夷——都说‘诸夷’了,还能不是蛮夷?

    甚至于,未来有朝一日,在世界的另一头闪耀璀璨光芒的罗马文明,将自己的使徒送到中原,恐怕也只会让这个时期的华夏文明,在‘野人图鉴’中多记一笔:远汉数以万里,极西之地,有白狄,金发碧眼……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华夏民族,虽然在严格意义上,还没有形成‘华夏民族与外族’的区分观念,但也已经形成了‘人和野人’的判定标准。

    而这里的人,自然就是实际上的华夏民族。

    至于野人——除了华夏民族以外的所有外族,都被纳入这个笼统的范畴。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说华夏民族,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初步觉醒了民族意识。

    只是这民族意识,并非精确地:本民族和外民族,此外民族和彼外民族之分;

    而是更为笼统且傲慢的:本民族和野人之分,此野人和彼野人之分。

    虽然画风有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