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帮太子(5 / 8)

加入书签

天子、太后,以及朝野干涉的程度,来作为核心评判标准。

    旁人干涉的越少,太子独自解决的问题、完成的部分越多,得分越高;

    旁人干涉的越多,给提供的帮助越多,太子独自完成的部分越少,则得分越低。

    至于最终结果的成败,反倒是次要的了。

    ——还是那句话:做了汉家的太子,就不怕你整活,只怕你没活!

    只要你能整活——尤其是独立整活,那即便你手搓小行星,人们也只会夸你一句:卧槽牛皮!

    没跌份,好样的!

    具体到此番,刘荣组建太子亲军,本就是太子储君展现军事素养,外加太子对军队、对兵权的重视程度的表现机会。

    如此重要的大考,就算不考虑‘亲军必须由自己独自掌控’等方面,刘荣也同样不可能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替自己‘代考’。

    倒是申屠嘉那句话,让刘荣深以为然。

    太子三师,要做的是教太子怎么做储君,而不是帮太子,更或直接就是替太子做储君……

    “倒是可以把这句话记下来,将来说给那个不成器的混账儿子听?”

    如是想着,刘荣便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对周亚夫再一笑,算是彻底否决了周亚夫的提议。

    而后,便稍一锁眉头,转头望向身旁的老丞相申屠嘉。

    “依稀记得先帝年间,父皇的思贤苑,也是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大计的?”

    听闻此闻,申屠嘉当即咧嘴一笑,颇有些欣慰的捋起颌下仓髯,缓缓对刘荣点下头。

    “自北平侯为我汉家,定下每年岁首小计,每三年一大计,以考核地方郡县主官的制度以来,我汉家的郡县主官,都把每三年一次的大计视为首要大事。”

    “——因为每年都有的小计,朝堂并不会因为地方郡县的成果,而做出赏、罚,仅仅只是借此了解各地的状况。”

    “但每三年一次的大计,却是官员真正意义上的大考。”

    ···

    “政绩出色的,课为:最,会得到褒奖、赞扬不说,更会得到升迁考察的机会,被御史大夫所关注;”

    “接连三次大计课为最,更将直接得到朝堂的重点关注——自此平步青云,官途坦荡,也是没什么奇怪的。”

    “中规中矩的,课为:乙,同样可以得到勉励,接连三次课为乙,或是接连三次课为最、乙,也同样有很大机会升迁。”

    “政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