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烟火仙途》(7 / 14)
,不过是替苍生守着一份温暖的责任罢了。
石阶下,七门弟子往来穿梭,脚步声、说笑声、药杵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最鲜活的人间乐章。林恩灿将玉印放回怀中,加快了脚步——济世堂的药该凉了,那些等着喝药的老人孩子,还在盼着他呢。
济世堂的药香混着蒸馒头的热气,在巷口弥漫开来。林恩灿刚进门,就被几个围着灶台转的老婆婆拉住。张婆婆往他手里塞了个刚出锅的红糖馒头,笑纹里淌着暖意:“林掌门,今早的药比昨日甜些,孩子们都爱喝了。”
他掰开馒头,热气腾得满脸都是,心里却比红糖还暖。药里加的那点蜜,是万兽谷的灵兽采来的山花蜜,从前只够仙门弟子用,如今却成了济世堂孩童药汤里的甜味。
“玄阳子长老呢?”林恩灿问。丹鼎派那位曾视凡药为“糟粕”的老掌门,如今每日蹲在药田薅草,比谁都上心。
“在后面教娃娃们认药呢。”李婶擦着手从里屋出来,“你看那几个穿丹鼎派校服的,跟着老神仙学辨识‘地丁草’,蹲在泥地里满手是土,哪还有半分仙门弟子的架子?”
林恩灿走到后院,果然见玄阳子蹲在菜畦边,手里捏着株开紫花的野草,正给围着的孩子们比划:“记着,这是紫花地丁,能治疔疮,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刻能救命……”他袖口沾着泥,白发上还落了片草叶,身后几个丹鼎派弟子正埋头记录,竹简上不再是“灵材配伍图谱”,而是“凡人常见病草药方”。
“掌门!”星衍阁的弟子抱着卷竹简跑来,竹片上密密麻麻刻着各村的收成预估,“这是新算的秋收星象,按阁主的法子,加了土壤湿度和雨水测算,比往年准多了,村长们说要给咱们送新米呢!”
林恩灿接过竹简,指尖划过“北坡村:粟米三成增产”的刻字,忽然想起星衍阁从前的星图,只记仙门兴衰、灵脉流转,哪曾管过凡人的粮田丰歉。
正看着,御剑宗的凌云霄扛着捆柴进来,剑穗上还挂着个野果:“后山劈柴见着的,甜得很,给孩子们留着。”他肩头的剑伤还没好——前日帮山民挪巨石时被碎石划的,却毫不在意,“刚路过符箓宗,见他们在村口画‘防雨符’,用的是黄纸和草木灰,说这样凡人也能自己画,灵验得很。”
说话间,望仙门的灵澈端着药碗出来,碗沿还沾着药渣:“灵霄门的弟子送来了新晒的草药,够熬到月底了。对了,东海阁的船停在渡口,送来一船海盐,说是给济世堂腌咸菜用,免得冬天菜少。”
林恩灿望着院里忙碌的身影——丹鼎派的在晒药,御剑宗的劈柴,符箓宗的写符,星衍阁的算收成,万兽谷的灵兽帮着运水,灵霄门的在煎药,东海阁的正卸海盐……七大仙门的印记,不再刻在玉印上,而是落在了药田、柴堆、符纸和船板上。
夕阳斜照时,孩子们举着画满歪扭符纸的风筝跑过,风筝线上拴着丹鼎派的药囊、御剑宗的小木剑。林恩灿靠在门框上,看玄阳子被孩子们缠着要“变糖豆”(其实是药丸),看凌云霄笨拙地帮孩子摘风筝,忽然明白,所谓“掌控”,不过是让仙门的光,真正照进了人间的褶皱里。
晚钟响起时,七枚玉印安静地躺在堂屋的木盒里,月光洒在上面,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倒像七颗温润的石头。林恩灿吹熄烛火,听见窗外传来孩童的歌谣,唱的是“仙门弟子种药田,凡人娃娃送清泉”。
他笑了笑,明天,该去看看万兽谷的灵兽帮村民耕地的进度了。这掌门当得,倒比想象中更“接地气”,却也更踏实。
月光漫过济世堂的窗棂时,林恩灿正低头给药碾里的甘草翻面,身后忽然掠过一道白影,带起的风卷着淡淡的松脂香。
“回来了。”他头也不抬,指尖捻起片刚晒好的陈皮。
白衣少年模样的灵狐灵韵倚在门框上,银发上还沾着夜露,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