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如获至宝(2 / 3)
长了结节、肿块的,坚持用蒲公英根煮水喝,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不过这根的处理可得注意,有几个步骤一步都不能少。”
阿竹语气严肃了些,眼神也变得格外认真,“先就是清洗,采回来之后,要先把根须上的泥土彻底洗干净。
要是根须比较粗,缝隙里容易藏泥土,光用清水冲不行,得用小毛刷一点一点刷,就像咱们平时刷碗一样,要把每个角落都刷到。
洗干净之后,不能直接煮水,得先切成小段,段的长度大概在一厘米左右,这样既方便晒干,煮水的时候药效也更容易出来。”
她从桌角拿起一把小巧的铜刀,这把刀是她祖父传下来的,刀刃锋利却不张扬,刀柄被摩挲得光滑温润。
阿竹左手按住蒲公英根,右手持刀,动作娴熟地将根切成小段,每一段的长度都几乎一样,看得出来是常年练习的结果。
“切的时候要注意,力度要均匀,不能切得太碎,也不能太长。
太碎了晒干之后容易碎成渣,不好保存;太长了晒干需要的时间久,还容易受潮霉。”
切好的蒲公英根段被她放在铺着竹篾的筛子上,竹筛的缝隙细密,既能通风,又不会让根段漏下去。
“接下来就是晒干,这一步也很关键。
晒干的时候,不能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得放在通风良好、有散射光的地方,比如屋檐下或者窗台上。
要是暴晒,根里的有效成分容易被破坏,药效就会大打折扣。
而且每天要翻动两三次,让根段均匀晒干,避免有的地方湿,有的地方干,这样容易霉。”
阿竹指着墙角放着的一个陶罐,罐口用纱布盖着,“这是我上个月晒干的蒲公英根,大伙儿可以看看。
晒干后的蒲公英根是深褐色的,摸起来干燥坚硬,闻着有一股淡淡的草药香。
要是晒干后根段还是软的,或者有霉点,那就不能用了,得扔掉,不然喝了可能会闹肚子。”
一位年轻的学徒举手问道:“阿竹姐,那煮水的时候,一次放多少合适呢?煮多久才能把药效煮出来啊?”
“这个问题问得好,”
阿竹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煮水的时候,取个克晒干的蒲公英根就够了,大概就是一小撮的量。
要是放得太多,味道会特别苦,而且药性太猛,脾胃虚弱的人喝了可能会不舒服。
加水的量也有讲究,大概一碗水,也就是两百毫升左右,太多了味道淡,药效也不够;太少了煮出来太浓,喝着难受。”
“煮的时候,要先把水烧开,然后把蒲公英根放进去,转小火煮个十分钟就行。
煮的时候不用盖盖子,让里面的热气散出来一些,这样苦味会稍微淡一点。
煮好之后,把水滤出来,趁着温热喝。
要是觉得苦味太浓,喝的时候可以加一点点冰糖,冰糖能缓解苦味,还不会影响药效。
不过可不能加太多,不然太甜了,反而会生痰,那就适得其反了。”
阿竹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一点要提醒大伙儿,蒲公英性凉,虽然清热解毒的效果好,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
脾胃虚寒的人,平时容易拉肚子、怕冷的,就不能多喝,偶尔上火喝一次还行,要是天天喝,会加重脾胃的寒气。
孕妇和小孩也得慎用,最好先咨询一下医生或者有经验的老中医,确定能喝了再用。”
她拿起筛子里的蒲公英根段,分给在场的每个人几小段,“大伙儿可以把这些带回去,按照我说的方法试试。
要是家里有人上火了,煮点蒲公英根水喝,比吃药还安全。
不过要是症状严重,比如喉咙痛得说不出话,或者结节长得比较大,可不能只靠蒲公英根,还是得及时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