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愈坚定(2 / 3)
养阴润肺,可加川贝母少许清热化痰,疗效更佳。”
写完后,她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桔梗图案,提醒自己下次遇到类似病例时尝试这个配伍。
医书中的每一页都像是一个宝藏,等待着苏瑶去挖掘。
她时而停下来,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梳理着药材的性味归经与功效;时而拿起笔,在空白处补充自己的临床经验;时而轻声念出医书中的内容,仿佛在与先辈们交流心得。
阳光透过窗棂,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落在诊桌旁的药柜上,药柜里整齐摆放的金银花、甘草、薄荷等药材,像是在默默陪伴着她,见证着她对中医的热爱与坚守。
不知过了多久,苏瑶才缓缓抬起头,揉了揉有些酸的眼睛。
她看着医书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心中满是成就感。
这些批注不仅是她学习中医的见证,更是她未来行医的宝贵财富。
她知道,中医的智慧无穷无尽,这本医书只是她探索中医世界的,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文化,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与希望。
苏瑶轻轻合上医书,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回书架。
阳光依旧温暖,透过窗棂洒在诊室里,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
她整理了一下衣襟,目光坚定地望向医馆门口,心中充满了期待——下一位患者或许很快就会到来,而她已经做好了准备,要用自己的仁心与仁术,书写更多温暖的中医故事。
每当读到关键之处,或是有了新的感悟,苏瑶便会拿起笔洗中的毛笔。
她先将毛笔在清水中轻轻涮洗几下,然后用指尖轻轻捏着笔毛,将多余的水分沥干,动作轻柔而熟练。
接着,她蘸取少量墨汁,在砚台边缘轻轻舔了舔笔尖,确保墨量适中,然后在医书的空白处缓缓写下自己的感悟。
她的字迹娟秀而有力,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认真,像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
“此症虽看似风寒,然患者舌苔黄腻,实为风寒夹湿,用药需加茯苓、薏苡仁祛湿,方能见效”
“金银花配连翘,清热解毒之力更强,然二者皆性寒,需注意用量,避免损伤脾胃”
……这些感悟或许简短,却都是她在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她对医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写累了,苏瑶便会放下毛笔,将手指轻轻放在书页上,指尖在泛黄的纸张上轻轻滑动。
纸张的质感粗糙而厚实,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感,每一道纹路都像是在诉说着这本医书的过往。
她能清晰地感受到书页上字迹的凹凸不平,那是当年印刷时留下的痕迹,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着书立说时的认真与执着。
这一刻,她仿佛与千百年前的医者们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感受到了他们对医学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
心中满是对医学的热爱与敬畏,这份情感如同汹涌的潮水,在她的心中不断激荡。
她知道,作为一名医者,学无止境。
医学知识在不断展,新的病症也在不断出现,只有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持续汲取新的知识,深入研究传统医学的精髓,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为病患解除痛苦。
“济世堂”
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医馆的名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从祖父创立“济世堂”
的那天起,就肩负着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守护健康的责任。
几十年来,“济世堂”
治愈了无数病人,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与认可。
这份信任与认可,是“济世堂”
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苏瑶必须守护好的使命。
她不能让“济世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