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2章 寒温并用(1 / 3)
“可你方才诊脉时,为何皱眉?”
苏瑶缓步上前,烛光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与药柜上悬挂的人体经络图重叠交错。
赵轩额角沁出细汗:“弟子……弟子拿不准药量。
清气化痰丸偏寒凉,参苓白术散主温补,两剂相合,恐伤正气,又怕药力不足……”
苏瑶并未急着回答,而是从药匣中取出一味浙贝母,托在掌心轻轻转动:“你看这贝母,色白入肺,苦寒清热,本是化痰良药。
但若是单用,久服必伤脾胃。”
她又拈起两片炙甘草,“甘草调和诸药,温而不燥,既能缓解贝母之寒,又能固护中焦。”
说着,她铺开新的宣纸,提笔写下一方:“清气化痰丸去黄芩、瓜蒌仁之大寒,加干姜三分以温脾阳;参苓白术散增山药用量,佐以杏仁宣肺降气。
此谓‘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赵轩凑近细看,方知师父在两剂古方间另辟蹊径。
当他将誊抄好的药方递给患者时,苏瑶突然按住他的手腕:“慢着。”
只见她取过药碾,将方中的白芥子细细碾碎,“白芥子虽能豁痰利气,但质地辛散,患者正气已虚,碾碎入药既能增效,又可减轻刺激性。”
半月后,患者再来复诊时,木屐已能合脚地穿在脚上,咳嗽也轻了许多。
他从怀中掏出几个温热的炊饼,非要塞给赵轩:“大夫,这是内子新烤的,说一定要谢您救命之恩!”
赵轩捧着还带着麦香的炊饼,看着苏瑶站在廊下含笑点头,忽然想起初入师门时连脉枕都摆不稳的自己。
那时的他面对简单的风寒感冒都要手抖,如今竟也能在复杂病症前沉着应对。
梅雨季的潮气裹着青苔味漫进医馆,屋檐下的滴水将青石阶敲出小小的水洼。
檐角铜铃在细雨中轻轻摇晃,出细碎声响,与雨滴敲打瓦片的声音交织。
林娜正踮着脚整理高处的蕲艾,竹制的药架上,成捆的艾草散出独特的药香,与潮湿的空气混合,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味。
她纤细的手指拂过艾草,仔细检查着它们的干燥程度,忽听得竹帘掀起的声响,转头便见一位拄着枣木拐杖的老者,左脚高高肿起,连粗布草鞋都套不进去,每走一步都疼得倒抽冷气。
老者的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不知是因为疼痛,还是被潮湿闷热的天气闷出。
“姑娘,救救我这脚……”
老者话音未落,林娜已快步搬来藤椅。
她蹲下身时,素色裙摆扫过潮湿的地面,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
指尖轻轻触碰伤者脚踝——淤青处肿得亮,按压下去回弹缓慢,典型的急性扭伤症状。
林娜眉头微蹙,眼神中满是关切,“老伯这是崴了筋骨,我先给您敷上消肿止痛的药膏。”
她起身走到药柜前,柜门上的铜环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熟练地拉开抽屉,取出芙蓉叶、大黄,动作行云流水,显然对药材的位置早已烂熟于心。
她将药材放在青石碾台上,握着碾棒开始细细研磨。
芙蓉叶的翠绿与大黄的金黄渐渐融为一体,粉末越碾越细,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药香。
又从瓷罐中倒出黄酒,琥珀色的液体缓缓流入药粉中,林娜用木勺轻轻搅拌,粉末与黄酒慢慢融合,调成青绿色的膏状,散着独特的草药香气。
就在林娜准备为伤者敷药时,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苏瑶披着件浅灰色的斗篷立在门边,丝上还沾着细密的雨珠:“且慢。”
她走到伤者跟前蹲下,目光扫过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背,忽然问道,“老人家平日里可觉口渴?夜间起夜次数多不多?”
老人愣了愣,浑浊的眼珠转了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