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o7章 窗外惊雷(3 / 3)

加入书签

搏跳动如奔马,让他下意识想起《伤寒论》里“阳明病,脉洪大,身大热”

的条文。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粳米六合”

他对着晨光举起薄荷叶,叶片边缘的焦卷恰如书生服药后咳出的血丝形状,“我算准了清热泻火的药量,却算漏了书生连年科考,思虑伤脾,胃阴早已亏虚于下。”

阳光穿过叶片,将细密的叶脉投射在《青囊经》“夜尿如注”

的医案上,三百年前的紫苏叶阴影里,隐约浮现出“脾胃为后天之本”

的朱砂小字。

苏瑶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手中捧着师父遗留的《医案》。

“看这儿。”

她翻开古代医家治虚劳的医案,“‘夫脾胃为病,暖补不如清补’,和孙真人‘肾虚消渴’的论断看似矛盾,实则都在说‘治病必求于本’。”

她的指尖划过“清补”

二字,墨迹在晨雾中泛着温润的光,“就像你用薄荷叶,我用紫苏叶,都是在清热时兜住脾胃的底。”

窗外传来药童搬运药材的声响,新采的紫苏带着晨露的清香,与案头干枯的薄荷叶形成鲜明对照。

张思贞忽然想起师父说的“医道如河”

——上游的孙思邈看见肾虚的源头,中游的古代医家看见脾胃的渡口,而他们这些下游的摆渡人,要做的是在看似矛盾的医理间,找到最适合当下患者的那艘船。

他将薄荷叶与紫苏叶夹进《千金方》与《青囊经》之间,两页古籍的缝隙里,恰好露出师父写的“辨证如辨丝,一丝错则千层乱”

晨光在纸页间跳跃,将干枯的叶片照成半透明状,叶脉里的纹路竟与医案上的墨迹走向惊人相似,仿佛古今医者的思路,正通过这些植物的纤维,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书生后来用了沙参麦冬汤加石斛?”

苏瑶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张思贞点点头,想起那年轻人捧着药碗时,眼中重新泛起的生机:“加了一钱木香,引胃气下行。

其实孙真人在《千金方》里早有‘养胃阴需佐醒脾’的暗语,只是我当时”

他的声音低下去,手指摩挲着薄荷叶边缘的焦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