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理解与共情(1 / 3)

加入书签

阿竹的目光顺着苏瑶指尖的方向落在书页上时,呼吸下意识地轻了几分。那是本线装的旧书,靛蓝色的布面封皮边缘已磨出浅白的毛边,像是被无数双手反复摩挲过,连封面上 “本草辨微” 四个字的绣线都有些褪色,却依旧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书页是那种陈年的竹纸,泛着温润的米黄色,指尖触上去能摸到纤维的纹路,像是触摸着一段沉淀的时光。

苏瑶的指尖停在书页左侧,那里用小楷工工整整写着紫花地丁的条目,字迹清隽,带着几分刚劲。“多年生草本,高四至十厘米,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钝,基部截形或楔形……” 每一个字都写得一丝不苟,连标点符号都格外规整。阿竹凑近了些,能看到墨迹在纸面上晕开的细微痕迹,有些字的笔画末端还带着淡淡的墨晕,想来是书写时格外用心,连蘸墨的多少都仔细斟酌过。

更让她惊叹的是旁边的插图。那幅紫花地丁的画用工笔细细勾勒而成,叶片的脉络清晰得仿佛能看到汁液在里面流动,叶缘的锯齿尖细,连叶片上细微的绒毛都用淡墨轻轻晕染出来,显得鲜活又真实。插图下方用小字标注着根茎的细节,特意用朱红色的墨勾勒出根茎的断面,能清楚看到断面的纹理 —— 不像寻常绘图那般模糊带过,而是细致地画出了木质部与韧皮部的界限,甚至用极细的笔触标出了断面处隐约可见的纤维。旁边的注释更是详尽:“紫花地丁根茎呈圆柱形,略弯曲,长三至五厘米,直径二至三毫米,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皱纹,节处有须根痕。质脆,捏之易断,断面平坦,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粉性弱,气微,味微苦。”

阿竹的目光又移到右侧的蒲公英插图上,只一眼便看出了两者的不同。蒲公英的插图同样细致,却透着另一种生机 —— 叶片呈倒披针形,边缘具羽状深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叶片表面光滑,用墨色的浓淡分出了叶片的正反面,显得立体又生动。根茎的绘制更是用心,特意画出了根茎的韧性:插图中的根茎被轻轻弯折,却没有断裂,用淡墨勾勒出根茎表面的纵皱纹,显得粗糙又坚韧。断面的标注同样细致,朱红色的断面处能看到明显的髓部,木质部与韧皮部的界限更为清晰,注释写道:“蒲公英根茎呈圆锥形,多弯曲,长三至七厘米,直径三至五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坚韧,捏之不易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断面滑腻,气微香,味微苦。”

她忍不住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泛黄的书页,指尖能感受到纸面上细微的凹凸 —— 那是长期翻阅留下的痕迹,也是绘图时笔尖划过纸面留下的触感。书页间还残留着淡淡的墨香,混合着一种陈旧纸张特有的、类似草木的清香,让人闻着心里格外安稳。阿竹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跟着苏瑶去山间采药的情景,那时她连最常见的薄荷和紫苏都分不清,苏瑶却能一眼认出藏在草丛里的紫花地丁,还笑着告诉她:“辨药就像识人,得看细处 —— 紫花地丁的叶片边缘更尖,根茎捏着脆,断面没那么滑;蒲公英的叶片有深裂,根茎更韧,断面摸起来滑腻,这些细节记熟了,就不会认错了。” 当时她只觉得苏瑶厉害,却不知道这份 “厉害” 背后,藏着这么多细致的观察和扎实的积累。

“苏瑶姐,” 阿竹抬起头,眼中满是敬佩,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你师父一定是位很厉害的药师吧?能把这些细节都记得这么清楚,还画得这么细致,得花多少心思啊。”

苏瑶听到这话,指尖轻轻在书页上摩挲了一下,眼神柔和了许多,像是透过书页看到了遥远的过去。“师父她一辈子都在和药材打交道,” 她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怀念,“我小时候跟着她学医,最开始总觉得辨药麻烦 —— 明明看起来差不多的草,非要记那么多细节,又是根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