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娘扛得住(2 / 3)

加入书签

只是路不好走。

背着竹篓上山时,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大夫边走边教他认草药:“你看这株柴胡,茎秆直立,叶子细长,根部入药能疏肝解郁。” 阿石认真地记着,手里的小铲子轻轻挖着泥土,生怕弄坏了根系。瑶姐在旁边摘野山楂,时不时扔一颗给他,酸甜的滋味在嘴里散开,心里也跟着甜丝丝的。

下山时,竹篓里已经装满了草药,还有瑶姐摘的野山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阿石看着身边的苏大夫和瑶姐,又想起家里的娘,忽然觉得心里满满的。虽然日子不富裕,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绫罗绸缎,但有娘的疼爱,有苏大夫和瑶姐的照顾,还有大山的馈赠,这样的日子就像灶膛里的火,温暖又踏实。

粗瓷碗轻轻搁在炕沿上,发出细微的磕碰声。阿石望着娘捧着麦芽糖的模样,指尖小心翼翼摩挲着糖块边缘,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宝,嘴角噙着的笑意里藏着满足与心疼。昏黄的油灯跳动着,将娘眼角的细纹染得柔和,可他分明记得,去年寒冬里,这双捧着糖块的手还在不停地发抖,咳得连端碗的力气都没有。

“苏大夫真是个大好人,瑶姐也贴心。” 娘把麦芽糖掰成两半,递给他一块,“你可得好好学,别辜负了人家的心意。” 阿石含着糖块,甜意从舌尖漫开,却呛得鼻子发酸。他点点头,目光落在娘清瘦的肩膀上,去年冬天娘咳得最凶时,就是这样佝偻着身子,夜里常常疼得低哼,却总在他醒来时假装熟睡。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铺成一片银霜。药庐方向传来瑶姐的歌声,还是那首熟悉的民谣:“山有木兮木有枝,药有香兮疗人痴……” 调子轻柔,混着山间的晚风飘进来,阿石的思绪忽然飘回三个月前。那天雨下得极大,娘咳得几乎晕厥,他跪在泥地里哭着求张婶帮忙,是苏大夫冒着大雨赶来,浑身湿透却顾不上擦,立刻给娘施针喂药。后来他才知道,苏大夫为了赶过来,摔在山路上,膝盖磕出了血。

“发什么愣呀?” 娘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是不是累着了?” 阿石猛地回神,握住娘微凉的手,那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有些变形,是常年操劳留下的痕迹。他想起苏大夫说过,娘的咳嗽是积劳成疾,需要长期调理,可之前家里没钱,只能硬扛着。若不是苏大夫免费给娘配药,恐怕娘的身体还在遭罪。

“娘,我以后一定好好学医术。” 阿石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的郑重,“苏大夫教我的草药知识,我都记在本子上了,昨天还认出了黄芩和黄连呢。” 他起身从桌角翻出一个粗布缝的本子,里面歪歪扭扭写着草药的名字,旁边画着简单的图样,那是苏大夫教他认药时,他偷偷画下来的。

娘看着本子,眼里泛起泪光,伸手轻轻抚摸着纸页:“好,好,我的阿石长大了。” 阿石鼻子一酸,想起小时候,爹走得早,娘一个人带着他,白天去地里干活,晚上纺线到深夜,凑钱给他买笔墨。有一次他发高烧,娘背着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去镇上看病,回来时鞋子都磨破了,脚底板全是血泡。

月光渐渐移到炕边,照在阿石坚定的脸上。他想起苏大夫药柜里那些整整齐齐的草药,想起乡亲们看病时感激的眼神,想起瑶姐教他写毛笔字时说的话:“医者仁心,能帮到人是最幸福的事。”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每一种草药都记牢,不仅要记住样子、功效、用法,还要知道它们生长的地方、采摘的时节。

“娘,等我学好了医术,就给您配最好的药,让您的咳嗽彻底好起来。” 阿石攥紧拳头,“到时候您再也不用冬天裹着厚被子还发抖,再也不用咳得睡不着觉。” 娘笑着点头,眼角的泪却滑了下来,滴在他的手背上,温热的触感让阿石更加坚定了信念。

他又想起村里的李奶奶,上次咳嗽得厉害,却舍不得花钱看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