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小小印记(2 / 3)

加入书签

张思贞的笔尖在墨碟中轻轻转了转,吸饱了淡墨,然后缓缓落在素笺上。他的手腕始终微微悬着,不与纸面接触,这是苏瑶教他的 —— 悬腕写字能让笔画更灵动,也能避免衣袖蹭到未干的墨迹。笔尖落下的瞬间,墨色在素笺上晕开,先是轻轻一点,再缓缓向右延伸,一笔一划写出 “辰时取雪水” 五个字,字体是标准的小楷,笔画工整却不僵硬,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温润力道。

写完文字,他没有立刻写下一句,而是握着笔稍作停顿,目光转向正趴在案边看他写字的林小婉。小姑娘的辫子垂在肩前,手指无意识地数着素笺上的竹纤维纹路,眼神里满是好奇,却又怕打扰他而不敢出声。张思贞见状,嘴角微微上扬,在 “辰时取雪水” 旁边,用更细的笔触画了三滴圆圆的墨点,像三颗饱满的露水,又在墨点下方画了一道小小的弧线,代表装雪水的陶罐。

“这样林小婉认起来方便些。” 他轻声解释道,语气自然得像是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林小婉听到自己的名字,立刻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素笺上的墨点:“师兄,这是雪水对不对?像早上竹叶上的露水!” 张思贞笑着点头,又在即将写下的 “巳时晾当归” 旁边,轻轻勾勒出几片细长的叶子,叶片边缘带着淡淡的锯齿,正是当归叶的模样。

苏瑶放下手中的茶杯,走到案边,看着素笺上的文字与图案,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师父也是这样为她着想 —— 知道她认不全字,就用简单的图画标注药方,在 “甘草” 旁边画一株小小的甘草,在 “薄荷” 旁边画几片薄荷叶,那些带着温度的图画,成了她认识草药的第一把钥匙。如今,张思贞也在做着同样的事,用最温柔的方式,照顾着比他小几岁的林小婉,这份细致与体贴,比任何精湛的医术都更能体现药庐的传承。

张思贞的笔尖继续在素笺上移动,写下 “午时蒸龙涎草”“未时翻晒当归”“申时收储药材”,每一句文字旁边,都配上了对应的小图案:蒸药的竹屉、晒药的竹匾、装药的陶罐,线条简单却生动,一眼就能看懂。林小婉看得入了迷,忍不住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素笺上的竹屉图案,小声说:“师兄,你画得真像,比我上次画的荷叶好看多了。”

“你要是喜欢,下次我们一起画。” 张思贞停下笔,转头看向林小婉,眼神温柔,“等你认全了这些步骤,我们就把更多的药方都画成图,好不好?” 林小婉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期待:“好!我要把《百草经》里的药都画下来,还要写上我们采草药的故事!”

苏瑶看着两个孩子的互动,拿起一张空白的素笺,也提笔写下自己的那份步骤。她的字迹比张思贞的更娟秀些,带着多年行医的沉稳,在 “蒸制龙涎草” 旁边,她特意画了一个小小的沙漏,标注上 “文火一个时辰”—— 这是师父当年教她的细节,如今她也将这份严谨传递给孩子们。

月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棂洒在三张素笺上,墨色的字迹与可爱的图案在月光下愈发清晰。药庐里的药香依旧浓郁,混合着淡淡的墨香和粗陶的气息,还有陈皮茶的清甜,交织成一股让人安心的味道。张思贞将写好的素笺轻轻晾在案边的竹架上,林小婉则在一旁小心地守护着,生怕风把素笺吹掉。

苏瑶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觉得,传承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字和刻板的步骤,而是藏在这些细微的举动里 —— 是张思贞为林小婉画的小图案,是他悬腕写字时与师父相似的模样,是林小婉认真写下的标签,是他们一起为龙涎草忙碌的每个瞬间。就像灶膛里的炭火,即使火焰微弱,也能持续散发着温暖,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路,让药庐的故事,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鲜活。

“才不用呢!” 林小婉把下巴搁在案上,小手指着 “文火慢烘” 四个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