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苦能变甜(2 / 3)
花早已落尽,却在罐底结了层薄薄的糖霜,是当年混入的桂花糖分,在时光里慢慢沉淀,甜得像段不会褪色的回忆。
暮色漫进窗棂时,苏瑶泡了杯莲心茶,用的正是青瓷罐里的陈料。苦香在热水里舒展,混着若有似无的桂花香,漾在空气里。她望着茶杯里舒展的莲心,忽然觉得,师祖爷刻在玉盒上的 \"婉\" 字,师祖母夹在药经里的莲叶,还有那些被虫蛀的字迹、沉淀的糖霜,都是时光酿的酒 —— 初尝是玉的凉、莲的苦,细品却有桂花的甜、相伴的暖,像段被岁月腌入味的往事,越陈越有滋味。
师祖爷当时正蹲在药圃边翻晒莲心,竹匾里的青褐色颗粒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他闻言直起身,指腹捏起三粒莲心在她眼前晃了晃,指尖还沾着未干的水渍,混着莲心的苦香:“你看这莲心,长在最甜的莲蓬里,偏要藏着点苦。就像小孩子,现在嫌药苦,将来才知道,这点苦能帮他们定住心神。”
苏瑶记得那天的阳光把师祖爷的白发照得透亮,他身后的莲池里,粉色的荷花正开得热闹,花瓣上的水珠滚进池里,惊起圈涟漪。师祖爷忽然摘了片新鲜的荷叶,卷成漏斗状,从竹匾里舀了点莲心递到她嘴边:“尝尝。”
苦涩在舌尖炸开的瞬间,她差点吐出来,却被师祖爷按住了后颈:“含住。” 约莫半盏茶的功夫,苦意渐渐淡去,舌根处竟浮起层清甜,像雨后的荷叶上沾着的露珠。“你看,” 师祖爷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苦不是要跟甜作对,是让甜更明白自己的好。就像这孩子,现在喝药皱的眉,将来能让他们更珍惜糖的甜。”
后来有次给邻村的小儿诊病,那孩子夜里总哭闹,师祖爷的药方里依旧加了莲心。孩子的母亲不乐意,说:“陈大夫,我家娃本来就怕苦,您就别加这个了。” 师祖爷却蹲下来,从药箱里摸出颗糖递给孩子,又捏起粒莲心:“你先吃苦的,再吃糖,就知道糖有多甜了。要是光吃糖,日子久了,甜也变没味了。”
那孩子怯生生地照做了,苦得直咧嘴,却在吃糖时眼睛亮得像星子。师祖爷望着他笑,转头对苏瑶说:“你师祖母当年怀你的小师叔,害喜得厉害,吃什么吐什么,偏就受得了莲心粥。她说这苦能让她想起怀老大时的甜,心里反倒踏实。”
苏瑶后来在师祖爷的药经里看到张药方,是给刚生产的妇人开的,里面除了当归、黄芪这些温补的药材,赫然也有莲心。批注里写着:“产后气血虚,需温补,但过温易燥,加莲心三分,苦能制甜,燥能生津,恰如人生,过甜则腻,过苦则涩,要在中间找个准头。” 旁边还画着个小小的莲蓬,莲子被涂成了金色,莲心却用墨笔点了点,像颗藏在甜里的星。
此刻杯中的莲心茶渐渐凉了,苦香却愈发醇厚。苏瑶望着药圃里的雪莲嫩芽,忽然想起师祖母临终前,让她把晒干的莲心和雪莲籽混在一起收着。“莲心苦,雪莲烈,混在一处,苦能制烈,烈能衬苦,才像过日子。” 师祖母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你师祖爷总说,药跟人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配得好了,苦也能变成甜的根。”
银铲与铁锅相碰的脆响还在耳畔回荡,苏瑶仿佛又看见师祖爷站在灶前的模样。他总爱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袖口卷到肘弯,露出被药汁浸得发黄的小臂。莲心在铁锅里翻滚时,白花花的籽儿沾着细碎的火星,像撒了把会跳的星子,苦香腾起的瞬间,竟把灶间的烟火气都染得清冽起来。
“你尝尝这生莲心。” 师祖爷曾舀起一勺未炒的莲心递过来,青绿色的籽儿上还沾着荷塘的水汽。苏瑶咬下时,苦味像根细针直扎舌尖,她直咂嘴,却见师祖爷自己也捏了粒放进嘴里,眉头都没皱一下。“当年我跟你师祖母定亲,她爹嫌我是个穷郎中,把我赶出门时,我就蹲在她家后墙根,嚼了半袋生莲心。” 他的银铲在锅里划着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