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闪光的路(2 / 3)

加入书签

盖边缘故意捏得歪歪扭扭,说 “要给芽留点喘气的缝”。去年深秋埋进去时,盒底还垫着片雪莲干,是师祖爷当年采的那株留下的,“让老的护着小的,像咱们人传手艺。” 此刻想来,那芽能钻出来,或许不只是自己的劲,还有陶土的温、老雪莲的魂,在土里悄悄托了它一把。

火光在墙上投下的影子轻轻摇晃,药柜的阴影里,玉雪莲的轮廓若隐若现。林小婉望着那片晃动的光影,忽然觉得墙上的影子活了过来:师祖爷正蹲在雪地里看花,苏瑶在药圃埋陶盒,自己在磨玉雪莲,而那株新冒的绿芽,正顺着光影的脉络往上爬,把几代人的影子缠成一团。就像药罐里的药汁,当归的苦、枸杞的甜、雪莲的烈,在火上慢慢熬,最终融成不分彼此的暖。

“今晚把莲子羹热了,就着新出的芽喝。” 苏瑶把火钳靠在灶边,火星溅在青砖地上,烫出小小的黑痕,像时光盖下的印,“让这芽知道,有人等着它长大呢。” 她的目光落在药柜顶层,铜药碾的轮廓在暮色里泛着浅光,与装雪莲籽的瓷瓶并排站着,像两个沉默的守望者,“就像当年,总有人等着雪莲籽发芽,等着玉料发光,等着那些看似无望的事,慢慢长出希望来。”

月光顺着山脊往下淌,在药圃的冻土上泼出层薄银。林小婉站在门口,能想象那半粒雪莲籽顶开冻土的模样 —— 种皮裂成不规则的瓣,像婴儿攥紧的拳头,嫩芽从裂缝里钻出来时,还带着点土腥气,却把根须往更深的冻土里扎,像在攥住什么不肯放。这让她想起师祖爷留下的药碾,碾槽里的纹路深一道浅一道,深的是碾硬籽时留下的倔强,浅的是碾花粉时藏着的温柔,原来所有的韧劲,早被时光碾进了器物的骨血里。

她转身回屋时,指尖不小心碰倒了门后的竹筐,筐里的蒲公英绒毛簌簌落在地上,与磨玉的碎屑缠成了团。这些绒毛是今早陪张奶奶采的,当时张奶奶说:“你看这绒毛,看着轻,却能带着籽儿翻过山。” 此刻看着它们粘在玉屑上,忽然觉得像师祖母的绣线,把不同的光阴缝在了一起 —— 蒲公英的轻带着玉的重,像当下的日子牵着过往的岁月,谁也离不开谁。

玉雪莲在梨木药柜上泛着温润的光,根须的刻痕里,果然有细微的 “动静”。林小婉凑近了看,那些被凿出的沟壑里,仿佛有透明的芽在蠕动,顺着木纹往药柜深处钻,所过之处,梨木的清香里都掺了点药味 —— 是师祖爷药碾里的当归香,是师祖母绣帕上的艾草味,是苏瑶药罐里的枸杞甜。她忽然明白,这朵玉花从来不是静止的,它在以自己的方式生长,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特质,都长成根须的养分。

灶膛里的红炭还在发亮,像颗不肯睡去的星。苏瑶已经回房了,临睡前把那半碗莲子羹倒进了药圃,“让芽尝尝甜,知道往后的日子不只有苦。” 林小婉望着药柜顶层的铜药碾,碾槽里的光影随着炭火的跳动轻轻摇晃,像在重演去年深秋刮药垢的场景 —— 竹片划过铜锈的 “沙沙” 声,当归褐与甘草黄的飘落,青白色碎屑的闪光,还有苏瑶那句 “有些东西,看着死了,其实在等个机会活过来”。

后山上的风顺着窗缝钻进来,带着雪线边特有的清冽。林小婉想起师祖爷在雪地里哈出的白气,那些白雾里藏着的热,此刻正顺着玉雪莲的根须往上冒,在花瓣上凝成细小的水珠,像雪化成的泪。她忽然想给那株新冒的绿芽唱支歌,就唱苏瑶教的 “共生谣”,让它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 —— 地下有老雪莲的根护着,地上有陶盒的温捧着,天上有月光照着,还有这朵不会凋谢的玉雪莲,在时光里望着它长大。

天光将亮未亮时,林小婉又去了趟药圃。晨露在陶盒上结了层薄霜,那株绿芽却比昨夜壮了些,芽尖的土黄色褪成了嫩青,像被晨光吻过。她蹲下身,看见陶盒的裂缝里,有根根须正缠着半片雪莲干,干片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