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崇祯:朕决定了,一定要帮朝鲜(3 / 6)
除讲习所,恢复八股取士。”
崇祯冷笑:“朕成全他们。”
“陛下?”
“传旨:即日起,凡联名上书者,终身不得录用。其家族三代子弟,禁止参加任何官办学堂考试。另将周文炳坟墓平毁,碑石磨成砚台,送讲习所学生研墨写字。”
沈明远倒吸一口凉气:“此举……恐激起天下读书人造反。”
“造反?”崇祯怒极反笑,“赵文远守锦州,三千将士冻饿而死,他们在哪?徐知勉殉国,百姓捐银买纸笔,他们在哪?现在倒有脸替一个烧册籍、伤税吏的逆贼喊冤?告诉他们??大明不需要忠于祖宗虚名的孝子贤孙,只需要忠于百姓的实干之臣!”
沈明远默然退出。崇祯独坐良久,忽唤王承恩:“取徐知勉那封遗书来。”
黄绢展开,稚嫩字迹跃然眼前:“……我知道自己活不成了。但我想告诉您,我很骄傲。我不是为了当英雄才去校准炮角,我是为了让下一个士兵不用再用血肉去填战壕……”
崇祯指尖颤抖,轻轻抚过“骄傲”二字,喃喃道:“孩子,朕替你活着,替所有该活的人活着。”
次日,崇祯亲赴讲习所,在“知勉堂”前召开“新政辩难会”。五百学子列席,另有三十六名各地赶来的儒生代表。辩论主题:“治国当以德为先,还是以技为先?”
一名老儒起身痛陈:“三代以下,未有舍仁义而能久安者!今朝廷弃诗书而重机巧,使匠人掌权,士类蒙羞,岂非倒行逆施?”
话音未落,一名年轻学子站起反驳:“去年山东旱,八股先生们写了多少祈雨文?可有一滴落下?倒是讲习所的水利车,日夜不停,救活万亩良田!请问老先生,您的‘仁义’能抽水吗?”
全场哄笑。
另一儒生怒道:“你们毁祖制,废科举,是要做王莽、曹操!”
女学生柳青娥冷笑:“王莽篡汉时,可曾建过一所学堂?曹操挟天子时,可曾让蒙古孤儿读书识字?你们口口声声祖制,可知太祖皇帝当年亲自审定《农桑辑要》,命天下刊行?真正的祖制,是利民!”
辩至黄昏,崇祯起身总结:“朕问你们一句:若敌兵临城,你是要一个会背《孟子》却不会修城墙的官员,还是要一个懂爆破、会架桥的工匠?”
无人应答。
“从今日起,讲习所增设‘政德课’,教学生廉洁奉公、为民请命。但考核标准不变??能做事者上,空谈者下。若有不服,尽管辞职回家,朕不拦你。”
三日后,辩难记录印成小册,发往全国。又有民间画师绘《讲习所群英图》,描绘男女学子操作机器、测量地形、救治病患,题曰:“此乃真国士也。”一时洛阳纸贵。
腊月二十,秦良翰捷报再至:多尔衮服毒自尽,顺治帝被俘,押解进京。崇祯下令:“顺治年幼,免死,交讲习所‘民族班’教养,学汉语、算术、律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