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崇祯恩情大派发,江南豪绅来买(3 / 5)

加入书签

,真相大白:原来一家名为“慈航社”的民间组织,表面上施粥济贫、诵经祈福,实则由徐允昭胞弟徐允修掌控,每月接受数家大地主资助,专事散布反新政言论。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在灾年囤积粮食,故意抬高米价,然后假借“善堂名义”低价出售,借此收买人心,败坏朝廷声誉。

    骆九将证据呈送御前。崇祯看完供词,沉默良久,忽然问:“这个徐允修,是不是去年冬天曾在奏折里夸赞‘江南风俗淳厚,无需严法苛政’的那个?”

    “正是。”骆九答,“他还曾上书建议,将讲习所课程改为研读《论语》《孟子》,废除《赋役新规》教学。”

    “哼,口蜜腹剑,莫过于此。”崇祯提笔朱批,“徐允昭纵弟为恶,知情不报,革职拿问!徐允修勾结豪强、扰乱民生、妖言惑众,着即斩首示众,家产抄没,妻儿贬为官婢。其余同谋者,依律严惩,不得宽贷!”

    圣旨下达当日,杭州府衙前搭起刑台。徐允修被五花大绑押赴西市,沿途百姓唾骂如雨。一名饿得面黄肌瘦的老妪冲出人群,举着半块发霉的饼哭喊:“就是你们这群畜生,去年把米价抬到一两银子一斗!我孙子活活饿死了啊!”差役费了好大力气才将她拉开。

    行刑完毕,骆九亲自主持“破谣大会”,当众焚烧伪造图画,并邀请讲习所学生现场讲解政策:“寺庙若有合法田产,依法纳税即可,绝不会强行征收;若系非法侵占,则必须归还,以资民用。这是律法,不是针对佛教!”

    随后,户部宣布拨款十万两,在江南设立二十所“平民女子学堂”,优先录取孤贫女童,教授识字、算术与织布技艺。此举深得民心,许多原本受谣言蛊惑的百姓纷纷醒悟,主动举报隐藏的“慈航社”分支。

    春风再度吹绿江南岸时,一场前所未有的科举改革也在悄然酝酿。

    三月初三,礼部奉旨发布新规:自本年起,乡试、会试内容大幅调整,废除八股程式,增设“实务策论”科目,考试范围涵盖水利、赋税、边防、赈灾、工商管理等现实政务。考生须结合地方实情撰写对策,严禁空谈性理。

    诏令一出,天下震动。无数终日吟诗作对、钻研程朱注解的学子顿时慌了手脚。有书生痛哭于孔庙前,称“圣道沦丧”;也有老儒怒撕考卷,骂朝廷“弃经毁典”。

    然而,在均田学堂的教室里,学生们却欢呼雀跃。

    “终于不用背那些死板的‘子曰诗云’了!”一名少年兴奋地说,“我爹是木匠,我从小看他修桥铺路,我知道怎么写‘工匠管理制度建议书’!”

    周允文站在讲台上,欣慰地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记住,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事。从前的科举选出的是只会念书的废物,而今天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治国安邦的实干之才!”

    为配合新政人才需求,讲习所同步推出“基层实习制”:所有学员须在毕业前赴县衙、驿站、粮仓或水利工程工地实习三个月,由地方官员评定成绩,不合格者不予授职。

    这一制度迅速见效。短短半年内,全国新增五百余名通晓实务、廉洁奉公的年轻吏员,分布在丈量局、税司、工坊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