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感冒遇补药,是“火上浇油”还是“雪中送炭”?(1 / 3)

加入书签

感冒遇补药,是“火上浇油”还是“雪中送炭”?——岐仁堂里的辨证玄机

清晨的阳光刚翻过青瓦坡顶,斜斜地照在“岐仁堂”的木质牌匾上,漆色温润的“仁”字被镀上一层金边。堂内飘着淡淡的艾草与陈皮混合的香气,岐大夫正坐在案前,用细布擦拭着祖父传下来的铜制脉枕。案头堆叠着几本线装古籍,最上面的《伤寒论》封皮已经磨出了毛边,页边还留着密密麻麻的朱笔批注。

“吱呀”一声,木门被推开,一阵冷风裹着寒气钻了进来。只见住在隔壁巷口的王婶缩着脖子走进来,鼻尖冻得通红,手里还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药盒说明书。她刚一进门就打了个喷嚏,声音里带着浓浓的鼻音:“岐大夫,您快给我瞧瞧,这感冒都快一周了,吃药也不见好,反而浑身更没力气了。”

岐大夫示意她坐在脉枕前,指尖搭上她的腕脉,目光沉静地观察着她的神色。王婶的眼眶有些发青,嘴唇也没什么血色,说话时气息很弱,时不时还要咳嗽两声。“你这感冒之前,是不是就总觉得累得慌?提个菜篮子都费劲?”岐大夫一边诊脉,一边轻声问道。

王婶连连点头:“可不是嘛!我家小孙子刚上幼儿园,天天得早起送他,晚上还得给一家人做饭。前阵子降温,我就穿少了点,第二天就开始鼻塞流涕,浑身酸痛。我赶紧去药店买了盒感冒药,说明书上写着‘感冒期间忌服滋补品’,我一想自己平时身子虚,家里还有之前买的补气口服液,也不敢喝了,就光吃感冒药。可吃了三天,鼻涕是少了点,但这身子骨更沉了,走两步路都喘,饭也吃不下。”

岐大夫收回手,又让她伸出舌头看了看,随后温和地说道:“你这情况,不是单纯的感冒,得从根上说起。《黄帝内经》里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你平时带孙子、操持家务,耗的就是‘正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你三餐不定时,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就随便吃点,脾胃运化无力,正气自然就跟不上了。这时候寒气趁机侵入体内,就像原本就兵力不足的城池,又遇上了攻城的敌人。”

王婶听得有些迷糊,皱着眉头问:“那药店的说明书咋说感冒不能吃补药呢?我还以为一吃补药,那寒气就被‘关’在身体里了。”

岐大夫拿起案头的《伤寒论》,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批注说:“你说的这情况,确实有道理。就像有些人身体底子好,平时没啥毛病,突然受了风寒,这时候就得用张仲景的法子,用解表发散的药,把体表的寒气赶出去,就好比城池坚固,士兵勇猛,直接开门迎敌就能把敌人打跑。这时候要是吃了滋腻的补药,脾胃忙着消化补药,反而分不出力气帮着抵抗外邪,就像本该守城的士兵被调去搬粮草,敌人可不就趁机进来了?所以说明书上的提醒,是针对这种纯外感的情况。”

“可你不一样啊,”岐大夫话锋一转,拿起桌上的茶杯,给王婶倒了杯温水,“你这是‘内伤基础上又添外感’。《脾胃论》里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你脾胃长期虚弱,正气本就不足,就像守城的士兵都是老弱病残。这时候再用单纯的解表药,就好比让这些老弱病残硬着头皮去冲锋,虽然能抵挡一阵,但士兵耗损得更厉害,等药劲过了,寒气反而更容易往身体里钻,这就是你越吃药越没力气的原因。”

王婶恍然大悟,拍了拍大腿:“可不是嘛!我就觉得吃完药浑身发软,原来是这么回事。那您说,我这情况该咋治?总不能一直这么耗着吧?”

岐大夫微微一笑,拿起毛笔,在处方笺上缓缓写下:“你这得‘扶正解表’,先把正气托起来,再帮着把寒气散出去。就像城池里士兵不够,得先调增援过来,再一起把敌人赶出去。我给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里面加了人参,就是为了托住正气,再配上少量柴胡、防风,帮着发散寒气。这人参可是《神农本草经》里的上品药,能‘补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