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岐大夫诊“饿”:痢疾不忌口,壮汉丢了命(3 / 3)

加入书签

再想想办法,求您了!他平时那么壮实,怎么会这样啊!”岐大夫叹了口气,还是拿起了处方笺:“我给你开一剂参附汤加减,用人参补元气,附子温阳救逆,再加点麦冬、五味子敛汗生津,试试吧。但你得有心理准备,他这胃气伤得太狠,能不能挺过来,全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药煎好后,刘翠花一勺一勺地给王大柱喂下去,可刚喂了几口,王大柱就吐了出来,连带着一口黑血。岐大夫摇摇头,示意刘翠花别喂了:“胃气已绝,药石难医了。《难经》里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他现在胃不能受谷,气就断了源头,神仙也救不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王大柱就躺在床上,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的时候总说饿,可喂他粥汤,他却咽不下去,只能靠少量米汤维持。刘翠花天天以泪洗面,隔三差五就来岐仁堂问有没有别的办法,岐大夫每次都只能摇头。直到入秋的前一天,刘翠花红着眼眶来给岐大夫道谢,说王大柱走了,走的时候很安详,就是嘴里还念叨着“不该吃烤鸭”。

那天傍晚,岐仁堂里没什么病人,岐大夫的徒弟小周收拾着药柜,忍不住问:“师父,王大叔那么壮实,怎么就因为一顿烤鸭没了命呢?”岐大夫坐在案前,看着窗外飘落的第一片槐树叶,缓缓开口:“你还记得《神农本草经》里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食物也是一样。人在健康的时候,脾胃功能强,吃点生冷油腻的,还能运化掉;可一旦生了病,正气都去抗邪了,脾胃就成了‘空城’,这时候再往里头塞‘垃圾’,不是自寻死路吗?”

他拿起桌上的那本《脾胃论》,翻到其中一页:“你看这里写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很多人觉得,生病就要补,就要多吃,可他们忘了,脾胃是后天之本,本都伤了,补得越多,负担越重。就像打仗,后方粮草供应不上,还硬要往前线送没用的东西,只会拖垮军队。王大柱的病,一开始不算重,要是他能听劝,忌口养脾胃,再配上药,不出半个月就能好。可他太固执,总觉得身体壮就不怕,殊不知,再壮的身子,也经不住胃气的耗损。”

小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以后遇到这样的病人,咱们得多劝劝?”岐大夫笑了笑:“是啊。行医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因为不忌口、不遵医嘱耽误病情的人。咱们开方抓药是治病,叮嘱他们饮食起居,也是治病——有时候,这‘嘴上的功夫’,比药方还重要。”

说着,他起身走到药柜前,拿起一味炒山药,放在鼻尖闻了闻:“就像这山药,《本草纲目》里说它‘益肾气,健脾胃’,平时煮在粥里,就是最好的养胃之物。可要是病人一边吃山药粥,一边又吃油腻生冷的,那山药的功效,也就白费了。”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青溪镇的灯光一盏盏亮起,岐仁堂的药香在夜色里飘得很远。小周看着师父的背影,突然明白了——岐大夫治的不只是病,更是人心里的“执念”。而那“有胃气则生”的道理,就像岐仁堂的牌匾一样,在岁月里沉淀着,提醒着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脾胃安,方能百病消。

之后的日子里,每当有病人不理解忌口的重要性,岐大夫总会提起王大柱的例子。没有晦涩的医理,没有复杂的药方,只是用一个发生在青溪镇的真实故事,告诉大家:生病时的饮食起居,从来不是小事——那是在守护自己的“胃气”,守护自己的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