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岐大夫诊“饿”:痢疾不忌口,壮汉丢了命(2 / 3)
,才能有力气扛病啊!”
刘翠花急了:“可你吃了好的,痢疾也没好啊!前儿你吃了冰西瓜,夜里拉了五六回,腿都软了!”王大柱瞪了她一眼:“天这么热,吃块冰西瓜降降温怎么了?总不能让我活活热死吧!”岐大夫摆摆手,示意两人别吵:“生冷之物,最伤脾阳。你现在肠腑本就有湿热,冰西瓜性寒,一进去就像泼了盆冷水,把湿热困在里头,更难往外排了。现在最要紧的,不是止汗,也不是治痢疾,是先把脾胃这‘地基’稳住。”
他拿起笔,在处方笺上写道:“我给你开两剂药,先清暑化湿、导滞止泻。用青蒿、柴胡清解疟邪,止寒热;黄连、黄柏清肠腑湿热;再配上炒麦芽、焦山楂消食导滞,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这药,你得早晚各服一次,煎药的时候加三片生姜,温中和胃。”
写完药方,岐大夫又叮嘱:“吃药期间,务必忌口。第一,别吃油腻、辛辣的,像你说的酱肘子、辣子鸡,一概不能碰;第二,生冷的瓜果、冰饮,绝对不能沾;第三,吃点清淡的,比如小米粥、蒸山药、清炒冬瓜,每顿吃到七分饱就行。另外,别总往外跑,暑天的日头毒,风也带着湿气,你现在正气在‘前线’抗邪,要是再受了风邪,就是雪上加霜。等你不发寒热了,痢疾减轻了,再慢慢加些有营养的,比如清炖的瘦肉汤,循序渐进,胃气才能慢慢恢复。”
王大柱接过药方,瞥了一眼,脸上还是不太情愿:“行吧,我先按您说的吃药,至于忌口……尽量吧。”刘翠花赶紧接话:“岐大夫您放心,我一定盯着他!”说着,拉着王大柱付了药钱,匆匆走了。李奶奶看着他们的背影,叹了口气:“这大柱,就是太犟了。”岐大夫摇摇头:“是啊,病好治,执念难消。胃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一旦伤透了,再好的药也回天乏术。”
接下来的几天,岐仁堂里总有人提起王大柱。有人说,看见他在自家饭馆后厨偷吃卤牛肉;有人说,他嫌小米粥没味道,偷偷买了烧饼夹肉;刘翠花也来问过一次,说王大柱吃了药,寒热是轻了点,可痢疾还是时好时坏,问要不要加药。岐大夫无奈,只能让她再拿两剂原方,反复强调一定要管住嘴。
可王大柱压根没当回事。他觉得自己身体壮,这点小病不算啥,忌口纯属“小题大做”。那天他媳妇回娘家,他干脆关了饭馆的门,买了半只烤鸭、一瓶冰镇啤酒,在家敞开了吃。烤鸭油滋滋的,配着冰啤酒,吃得他浑身舒坦,早把岐大夫的叮嘱抛到了九霄云外。可到了后半夜,麻烦来了——他开始上吐下泻,拉出来的全是清水样的便,还带着腥臭味,浑身发冷,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他想给刘翠花打电话,却连拿手机的手都在抖,最后还是邻居听见动静,赶紧叫了车,把他送回了岐仁堂。
那天岐大夫刚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正收拾药箱,就听见门外传来急促的呼喊。他出门一看,王大柱被两个人架着,脸色惨白,嘴唇干裂,眼神都有些涣散了。“岐大夫……救、救我……”王大柱虚弱地开口,话没说完就咳嗽起来,咳得浑身发抖。岐大夫赶紧把他扶到里屋的病床上,伸手搭脉——脉象细弱如丝,几乎摸不到;再看舌苔,苔黄而燥,舌尖都泛着青。
“怎么回事?”岐大夫问旁边的邻居。邻居叹了口气:“他媳妇回娘家了,他在家吃了烤鸭喝了冰啤酒,后半夜就开始拉,拉得站不住了。”岐大夫眉头紧锁,又翻开王大柱的眼皮看了看,眼睑苍白,毫无血色。“晚了。”岐大夫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惋惜,“他这是胃气败了。之前的湿热本就没清干净,又吃了油腻生冷之物,加重了脾胃负担,现在脾不运化,胃不腐熟,水谷精微没法生成气血,正气都耗光了。就像地里的庄稼,根都烂了,再浇水施肥,也长不起来了。”
刘翠花接到电话赶回来时,见王大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顿时哭了出来:“岐大夫,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