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忙到脚不沾地倒没事,一歇就上吐下泻?(2 / 3)

加入书签

把葱白煮上,用毛巾蘸着热葱水,敷在他的脐下关元穴那儿,记得一直换热毛巾,别凉了。”

小周应声跑出去,女人看着岐大夫在诊桌前写药方,忍不住问:“岐大夫,他这情况……要紧吗?”

“现在是阳气要脱了,得先把阳气拽回来。”岐大夫一边写一边说,“《伤寒论》里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他现在手脚凉、气息冷,就是阳气从下焦散了。先用电熨的法子通阳——葱白这东西,《神农本草经》里说它‘辛温,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辛能通窍,温能散寒,敷在脐下,能把下焦的阳气先提起来一点儿。”

没一会儿,小周端着个搪瓷盆跑进来,里面泡着热腾腾的毛巾,盆边放着一把带着泥土的葱白和几片生姜。他按照岐大夫的吩咐,把热毛巾拧干,叠成方块敷在陈建国的肚子上,刚敷上去,陈建国就“嘶”了一声,却没再瑟缩——之前肚子里像揣了块冰,这会儿总算有了点暖意。

“小周,你再去抓药。”岐大夫把药方递给他,“四逆汤,附子五两,干姜三两,甘草二两,加上刚才的生姜二十片,连须葱白九根,用三升水煎到一升,去渣,放凉了再给病人喝。”

小周接过药方愣了愣:“师父,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方子,这附子用量是不是太大了?而且放凉了喝?热药不应该趁热喝吗?”

“他现在体内阴寒太重,像块冰疙瘩。”岐大夫指了指陈建国,“要是趁热喝这么大热的药,冰疙瘩遇着滚水,反而会‘格拒’——就是身体不接受,药喝进去也吸收不了,甚至可能吐出来。这叫‘热药凉服’,是《伤寒论》里的服法诀窍,让药气慢慢渗进去,阴寒才容易接受。至于附子用量,他这是阳气快脱了,寻常剂量顶不住,得用重剂才能把阳气拽回来,放心,有干姜和甘草护着,不会出问题。”

小周点点头,赶紧去药柜抓药。女人看着陈建国肚子上的热毛巾,又看了看灶上熬着的药,心里稍稍安定了些。岐大夫坐在旁边的凳子上,给她解释:“你家先生这情况,跟现在好多加班族都一样。平时看着挺精神,一歇就生病,不是命里带的‘劳碌命’,是脾早就虚了,只是没表现出来。《脾胃论》里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不虚,正气足,就算吃点生冷也扛得住;脾一虚,稍微不注意就垮了。”

女人叹了口气:“早知道这样,真不该让他那么拼。前阵子他总说没胃口,我还以为是累的,让他多吃点肉补补,现在想来,怕是那时候脾就不行了。”

“补也得看怎么补。”岐大夫笑了笑,“脾虚的人,消化不了油腻厚味,你给他吃大鱼大肉,反而给脾添负担。就像磨盘转不动了,你还一个劲儿往里面加豆子,磨盘只会更沉。平时该让他吃点清淡的,比如小米粥、山药、南瓜,这些东西养脾,比吃肉管用。”

说话间,药味渐渐飘了过来。小周端着药碗出来,里面的药汁呈深褐色,已经放凉了。他扶着陈建国坐起来,女人拿着勺子,一勺一勺地喂药。陈建国喝得很慢,却没吐出来,一碗药喝完,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脸上的白气似乎少了些。

“让他在这儿躺会儿,别挪动。”岐大夫嘱咐小周把里屋的行军床搬出来,又让女人把保温桶里的东西倒出来看看——里面是小米粥,还温着。“等会儿他要是想吃饭,就给他喂小半碗粥,别多喂。《黄帝内经·玉机真藏论》里说‘粥浆入胃,则虚者活’,五虚之人,只要能喝进粥,说明脾的运化功能慢慢恢复了,阳气就能慢慢续上。”

女人守在床边,看着陈建国的脸色一点点从惨白转成淡粉,手脚也渐渐有了暖意,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到了中午,陈建国悠悠转醒,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饿……想喝粥。”

女人赶紧盛了小半碗粥,吹凉了喂他。陈建国慢慢喝着,没再拉肚子,肚子也不怎么疼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