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老街大夫辨清阴阳,错吃凉药的患者终于不遭罪了(3 / 5)

加入书签

子,怕冻着孩子。我也觉得身上冷,冬天穿三件棉袄还觉得不够。”

“您这也是‘消渴’,但不是阴虚内热,是脾肾阳虚。”岐大夫语气肯定,“《伤寒论》里说‘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您这情况,就是少阴里寒,阳气不足。”

小周疑惑地问:“师父,刘大爷说他‘善饥’,刚才还说早上吃了两个馒头,不到十点就饿了,这不是胃火盛的表现吗?怎么会是脾肾阳虚呢?”

岐大夫笑着解释:“这是‘虚阳浮越’啊。肾阳是‘命门之火’,能温煦脾胃,让脾胃运化水谷。要是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浮到胃里,就会扰动胃腑,让胃里总觉得‘空’,想吃饭——这不是真的饿,是虚火在闹。就像锅里的火快灭了,火星子飘上来,看着像有火,其实锅底已经凉了。”

刘大爷听得直点头:“可不是嘛!我虽然饿,吃多了却不消化,肚子胀得慌,有时候还反酸。之前去医院,医生让我少吃,可我不吃就觉得心里发慌。”

“您那腹泻,也是脾肾阳虚闹的。”岐大夫继续说,“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先天的火能温煦后天的脾。要是肾阳不足,脾阳也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留在肠子里,就会腹泻。《金匮要略》里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您这寒湿,就得用温药来化。”

说着,岐大夫提笔开方:真武汤加减。黑附子八克(先煎),干姜八克,白术十克,茯苓十克,山药二十克,五味子十克,鸡内金六克,生地黄二十克,玄参二十克。写完,他递给刘大爷,耐心解释每味药的作用:

“附子和干姜是‘君药’,附子温肾,干姜暖脾,脾肾同调,把先天和后天的火都补起来。白术和茯苓健脾祛湿,山药补脾胃、固肾气,《本草纲目》里说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正好治您的腹泻。五味子能收敛,防止温药太燥,把津液散掉。鸡内金能助消化,您吃多了不消化,它能帮着运化。生地黄和玄参是滋阴的,为什么在温药里加滋阴的?《景岳全书》里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气要靠阴液来滋养,不然补了阳,阴液不够,阳气也留不住。”

刘大爷接过方子,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兜里:“岐大夫,您说得太明白了!我这就去抓药,按您说的煎。对了,附子有毒,是不是也得让药店里的师傅代煎?”

“没错。”岐大夫点头,“附子先煎一个小时,再放别的药,煎好后分两次喝,早晚各一次。最近别吃凉的,西瓜、黄瓜别碰,菜里多放点儿生姜,您爱吃生姜是好事,能帮着温散中寒。”

刘大爷笑着说:“好嘞!我家后院有的是生姜,以后我天天嚼几片。等我好了,再给您送新鲜的蔬菜!”

看着刘大爷的背影,小周感慨道:“师父,原来‘消渴’还有这么多门道。之前我以为,只要是口渴多尿,就用滋阴的药,现在才知道,还得辨阴阳。”

岐大夫拿起刘大爷送的生姜,闻了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没有‘一刀切’的方子。就像这生姜,有的人吃了上火,有的人吃了舒服,关键看体质。咱们当中医的,得像老农民种地一样,看土壤适合种什么,不能瞎种。”

三、复诊:温药显效,老患者的“消渴”终于好转

一周后,李建国先来了。他穿着一件新的浅灰色衬衫,脸色比上次红润了不少,走路也比之前稳了。一进门,他就笑着说:“岐大夫,您的药太管用了!这一周,我晚上起夜就两三次,能睡整觉了,口渴也轻了,一天喝两暖瓶水就够了,手脚也不那么凉了。”

岐大夫让李建国伸出舌头,舌苔比上次薄了些,齿痕也浅了。摸脉,脉虽然还是虚,但重按下去有了点力气。“不错,阳气慢慢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