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老街大夫辨清阴阳,错吃凉药的患者终于不遭罪了(2 / 5)

加入书签

‘每有渴饮溲多,用温药而愈者,以其积寒而火不归元,是即阳不化阴之意也’。你之前吃的凉药,把仅有的阳气又给浇灭了,能不越来越重吗?”

说着,岐大夫提笔开方,小周凑过去看:八味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各二十克,茯苓、泽泻、牡丹皮各十克,附子八克(先煎),肉桂五克,再加益智仁十五克。写完,岐大夫把方子递给李建国,特意叮嘱:“附子这味药,大辛大热,是温肾的‘君药’,《神农本草经》里说它能‘温中行气,破坚积,寒湿痿躄’,但它有毒,必须让药店里的师傅代煎,先煎一个小时,再放别的药,千万不能自己煎。”

李建国接过方子,眼眶有点红:“岐大夫,我之前瞎吃药,耽误了这么久,现在听您一说,心里总算亮堂了。我这就去抓药,按您说的煎。”

“别急。”岐大夫叫住他,“最近别吃生冷的,西瓜、梨这些寒性水果别碰,多吃点小米粥、山药,养养脾胃。一周后来复诊,我再给你调方子。”

李建国连连应着,脚步轻快地走了——比起进门时的愁容,此刻他脸上多了几分盼头。小周看着他的背影,感慨道:“师父,要是社区医生能辨清阴阳,李老师也不用遭这三个月的罪了。”

岐大夫叹了口气,拿起《黄帝内经》翻到《奇病论》:“你再读读这段:‘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现在人生活好了,顿顿有肉,甜食不离口,很多人觉得‘消渴’就是吃出来的内热,可忘了还有‘阳不化气’的情况。咱们当中医的,最忌‘以偏概全’,得仔细问、认真看,才能断准病。”

正说着,门外又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岐大夫在吗?我来送点新鲜的生姜!”

二、菜市场老摊主的“怪癖”:嚼生姜不觉得辣,腹泻口渴缠了五年

进来的是72岁的刘大爷,青川县菜市场的老摊主,卖了三十年蔬菜。他手里拎着一兜刚挖的生姜,块头大,带着泥土的清香。刘大爷常年穿一件蓝色的劳动布外套,脸上刻着岁月的皱纹,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可今天,他的笑容里带着点愁容,走路也比平时慢了些。

“刘大爷,您这生姜看着就新鲜,刚从地里挖的?”小周赶紧接过生姜,放在柜台边的竹篮里。之前刘大爷来诊过几次腰痛,岐大夫用了独活寄生汤,几剂就好了,从那以后,他总时不时送点自家种的蔬菜来。

刘大爷坐下,搓了搓手:“可不是嘛,我家后院种的,刚挖出来就给您送来了。不过今天来,是想让您给我看看身子——这老毛病,缠了我五年了。”

岐大夫给刘大爷倒了杯热水:“您慢慢说,哪儿不舒服?”

“口渴,尿多,还总腹泻。”刘大爷喝了口热水,眉头皱起来,“一天喝三暖瓶水,喝了就尿,尿得还多,有时候卖菜忙着,都来不及去厕所。腹泻更要命,一天拉两三回,都是稀的,吃了止泻药也不管用。这五年啊,体重掉了十五斤,力气也没了,之前扛五十斤白菜不费劲,现在扛二十斤都喘。”

小周边记边问:“刘大爷,您平时饮食怎么样?有没有爱吃的或者不爱吃的?”

“爱吃生姜!”刘大爷立刻说,“我每天都得嚼几片生姜,别人觉得辣,我觉得一点都不辣,反而觉得舒服,肚子里暖暖的。我儿子总说我‘怪癖’,说生姜辣,吃多了上火,可我不吃就觉得肚子里发凉。”

岐大夫听到这儿,眼睛亮了亮,示意刘大爷伸出舌头——舌淡,苔白腻,像一层薄薄的奶油敷在舌面上。接着摸脉,脉沉迟而形大,按下去没力气。岐大夫又让刘大爷伸出手,摸了摸他的手心手背:“您这手,常年是凉的吧?就算夏天,也不觉得热?”

“对对对!”刘大爷点头如捣蒜,“我儿媳妇总说我手凉,不让我抱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