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三伏天古稀翁中暑危殆,岐仁堂岐大夫冰药救急(3 / 4)

加入书签

用了理中丸,还挂了水,可一点用都没有……”

岐大夫接过方子,看了一眼,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些惋惜:“之前的医生没辨清寒热,用药反了。理中丸是温阳健脾的药,治的是脾胃虚寒证,比如吃了凉东西拉肚子、怕冷的那种。可老人家是暑热证,用温药,就是‘以火助热’,把暑热裹在体内,散不出去;挂的水大概是利尿的,老人家本来吐泻就耗了津液,再利尿,津液更虚,阴阳就更乱了——这不是治错了,是没辨对证啊。”

周建军心里一阵后怕,要是再在社区医院耽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他赶紧给岐大夫鞠了个躬:“岐大夫,您救救我爸!只要能治好我爸的病,多少钱我们都愿意花!”

“治病不是看钱,是看证。”岐大夫扶了他一把,“你别着急,老人家的病虽然急,但只要用药对了,就能缓解。”

说着,岐大夫站起身,走到药柜前。药柜是木质的,分了上百个小格子,每个格子上都贴着红色的标签,写着药名——“石膏”“甘草”“茯苓”“人参”……琳琅满目。他拿起戥子,开始抓药,一边抓,一边跟周建军和李娟解释:

“《温热条辨》里说‘暑温者,首用辛甘大寒’,老人家的病,得用辛甘大寒的药,把体内的暑热透出去,再把阴阳拉回来。我给你开甘露散,这里面有石膏和甘草——石膏是辛甘大寒的药,《神农本草经》里说它‘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能泄热,还能补气;甘草味甘,能调和药性,还能补脾胃,防止石膏的寒凉伤了脾胃。另外,我再加点白茯苓,《本草纲目》里说茯苓‘利小便,实大便,治呕逆’,能健脾利湿,帮着分理阴阳,让阳气能往下走,阴气能往上走,阴阳接上了,症状就能缓解。”

他把抓好的药放在纸上,包成一个小包袱,递给周建军:“这些药得碾成粉末,用冰水调服,一次服三钱,每隔一个时辰服一次。”

“冰水?”周建军愣了一下,“我爸这么虚,用冰水调药,会不会伤着他?”

岐大夫笑了笑,耐心解释:“《黄帝内经》里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是治病的根本。老人家体内有实热,冰水能引药直达下焦,把上浮的阳气拉下来,和温。要是用温水,药的寒凉之力就弱了,透不了暑热,反而会让热邪滞在体内。你放心,只要剂量对了,不会伤着他。”

李娟赶紧说:“我们家冰箱里有冰水,我这就回去拿!”

“不用跑那么远。”岐大夫指了指里屋的角落,“我这儿有冰壶,里面有冰水,你去倒一碗来。”

李娟赶紧去倒了冰水,岐大夫把药粉倒在碗里,用勺子搅拌均匀,然后对周建军说:“你扶着老人家的头,我来喂药。”

周明远牙关紧闭,喂药很费劲。岐大夫找了根干净的竹筷,轻轻撬开他的嘴,然后用勺子一点一点把药汁喂进去。刚开始周明远还往外吐,喂了小半碗后,他的喉咙动了动,竟然咽下去了。

喂完药,岐大夫又给周明远按了按合谷穴和足三里穴,一边按一边说:“合谷穴能开窍醒神,足三里能健脾和胃,按按能帮着药力发挥作用。”

大概过了半个时辰,周明远突然哼了一声,眼睛缓缓睁开了。他看了看周围,眼神比之前清明了些,看着李娟,小声说:“娟儿……我渴……”

李娟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声音哽咽:“爸!您醒了!渴了是吧?我给您喂点温水!”

“别喂太多,少量多次。”岐大夫提醒道,“老人家现在脾胃弱,一次喝多了容易吐。”

李娟点点头,用小勺舀了点温水,慢慢喂给周明远。周明远喝了几口,又闭上眼睛,呼吸平稳了些。岐大夫摸了摸他的脉,点了点头:“脉比之前平和了些,暑热开始散了。但还得注意,这三天里,让老人家少说话——说话耗气,气散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