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三伏天古稀翁中暑危殆,岐仁堂岐大夫冰药救急(2 / 4)
的,连喂水都喂不进去。
医生皱着眉,拿着病历本翻来翻去,最后叹了口气:“你们还是转去大医院吧。老人家情况有点复杂,我们这儿设备有限,怕耽误了病情。”
周建军一听这话,心瞬间沉到了谷底。大医院人多,排队挂号就得半天,父亲现在这样,哪经得起折腾?他急得团团转,突然想起同事老王之前说过,老城区的岐仁堂有个岐大夫,看老人和小孩的疑难杂症特别厉害,好多人都慕名去看。
“娟儿,咱们去岐仁堂!”周建军当机立断,“老王说岐大夫看得好,咱们去试试!”
李娟也没别的办法,点了点头:“行!那咱们赶紧走!”
岐仁堂在老城区的巷子里,是栋青砖灰瓦的老房子,门口挂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写着“岐仁堂”三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一看就有些年头了。门两边贴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透着股医者仁心的暖意。
周建军推着轮椅,李娟在旁边扶着,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药香——不是那种刺鼻的苦味儿,是混合了薄荷、甘草的清香,闻着就让人心里踏实了些。
柜台后面坐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副老花镜,正低头整理药方,手里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划过,留下一行行工整的小楷。他就是岐大夫,今年六十六,从父亲手里接过这家诊所,已经坐诊四十多年了。
“岐大夫!岐大夫!您救救我爸!”周建军声音都带着哭腔,推着轮椅快步走到柜台前。
岐大夫听到声音,放下毛笔,抬起头。他的眼睛很亮,虽然戴着老花镜,却透着股精明和温和。看到轮椅上昏迷的周明远,他赶紧站起来,走到轮椅边,一边扶着周明远的肩膀,一边说:“别急,先把老人家扶到里屋的躺椅上,那里凉快。”
里屋靠窗的位置放着张藤制的躺椅,铺着干净的蓝布垫子。周建军和李娟小心地把周明远扶过去躺下,岐大夫拉过一把小凳子,坐在旁边,先伸出手,摸了摸周明远的额头,又蹲下来,用手背贴了贴周明远的脚心,然后才伸出三根手指,轻轻搭在周明远的手腕上,闭上眼睛,眉头微微皱着,手指在寸、关、尺三个部位轻轻按压。
屋里很静,只有窗外的蝉鸣声和周明远微弱的呼吸声。周建军和李娟紧张地站在旁边,大气都不敢出,眼睛紧紧盯着岐大夫的脸,生怕从他嘴里听到不好的话。
过了大概五分钟,岐大夫才松开手,睁开眼睛,长长地舒了口气。
“岐大夫,我爸到底怎么了?”周建军赶紧问道,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岐大夫看着他,缓缓说道:“老人家这不是急性肠胃炎,是中暑了——而且是暑热郁在体内,已经扰乱了阴阳,情况有点危急。”
李娟愣了一下:“中暑?可他就去了趟超市,没在太阳下晒多久啊……”
“三伏天的暑气,最是霸道。”岐大夫解释道,“《黄帝内经》里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天阳气盛,暑气里夹着湿气,最容易伤人。老人家七十九了,年纪大了,体内的津液本就不足,脾胃也弱,抗邪的能力差——就算没长时间暴晒,只要受了暑邪,邪气得势,就容易发病。你看他的脉,洪大而实,一息能跳七八下,这是《难经》里说的‘热盛脉’,说明体内有实热,不是虚证;再看他,头面滚烫,手脚却冰凉,右边身子动不了,牙关紧闭,这是阴阳不相接的缘故——阳气往上浮,所以头热;阴气往下脱,所以脚凉;人体的阴阳不仅上下循环,左右也循环,左右的阴阳断了,就会半身不利,看着像中风,其实是中暑搅乱了气机。”
周建军听得似懂非懂,但心里大概明白了——父亲的病比想象中复杂,好在岐大夫看明白了症结。他赶紧把社区医院开的方子递过去:“岐大夫,您看这个方子,社区医院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