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岐仁堂里解挛麻:岐大夫调体质治怪病的故事(3 / 4)

加入书签

是吃了不动积出来的痰湿。”

刘孟春点点头,把处方小心地折好放进兜里:“行,我听您的,一定好好配合。”

接下来的日子,刘孟春还真照岐大夫说的做了。每天早上,他让家里阿姨煮好补中益气汤,饭后喝一碗;下午四点,准时用淡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应酬能推就推,推不掉就喝一小杯,回来再喝生姜大枣水;晚上也不熬夜了,十一点前准时睡觉,睡前还会用热水泡泡脚。

一周后,刘孟春再来复诊时,脸上的倦色少了很多:“岐大夫,真神了!我这胳膊不麻了,眼睛也不怎么流泪了,晚上能睡整觉了!”

岐大夫摸了摸他的脉,又看了看舌苔:“脉比之前缓了,舌苔也没那么腻了,继续吃。对了,你现在吃饭怎么样?”

“吃饭香多了!”刘孟春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肚子胀,吃一点就饱,现在能吃一碗半米饭了,也不觉得胀了。”

又过了一个月,刘孟春的变化更大了——胳膊能抬到头顶,手指也能灵活地伸屈,开会的时候不用再擦眼泪,连体重都轻了五斤,肚子明显小了一圈。他特地穿了件以前穿不上的衬衫,来岐仁堂给岐大夫看:“您看,这衬衫以前扣不上,现在正好!”

岐大夫看着他,欣慰地说:“你这是脾胃运化好了,痰湿排出去了,体质自然就好了。再吃一个月,巩固巩固,以后注意饮食作息,就不会再犯了。”

三个月后,刘孟春带着一面锦旗来岐仁堂,上面写着“妙手调体质,仁心除顽疾”。他握着岐大夫的手,感激地说:“岐大夫,真是谢谢您!我现在不仅胳膊不疼、眼睛不流泪,连以前的高血压都稳了,医生说我身体比去年好多了。”

岐大夫接过锦旗,笑着说:“不用谢,这都是你自己配合得好。中医治病,从来不是‘见病治病’,而是‘治人’——把你的体质调好了,病自然就没了。就像《脾胃论》里说的‘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好了,身体的根基就稳了,什么病都不容易找上门。”

一旁的小林趁机问:“师父,刘主任这病,要是一开始就用您的方子,是不是好得更快?”

岐大夫摇了摇头,看着窗外的老街:“也不一定。有时候,人得走点弯路,才知道什么是对的。刘主任之前吃了祛风化痰的药没好,才会来找我,才会愿意听我的话调体质。要是一开始就好,他可能还会像以前一样,应酬喝酒、熬夜加班,体质还是调不过来——治病,不光是治身体,也是治习惯啊。”

刘孟春听了,连连点头:“您说得太对了!以前我总觉得,工作重要,身体能扛就扛,现在才知道,身体垮了,什么都没了。以后我一定好好养身体,再也不瞎折腾了。”

那天下午,岐仁堂里很热闹,街坊们听说刘孟春的病好了,都来打听。岐大夫也不藏私,跟大家讲起了体质调理的道理:“咱们普通人,别等生病了才去治,平时就要注意养。脾胃弱的,多吃山药小米粥;湿气重的,多喝红豆薏米水;睡眠不好的,晚上别玩手机——这些都是《黄帝内经》里说的‘上工治未病’,把身体养好了,比什么都强。”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照进岐仁堂,药香和着街坊们的笑声,飘得很远。刘孟春走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岐仁堂”的门楣,心里忽然明白:这老药铺里藏着的,不只是治病的方子,更是做人的道理——身体就像一棵大树,得好好施肥(补脾胃)、浇水(滋肾水),才能长得枝繁叶茂,经得起风吹雨打。

而岐大夫,就是那个帮人给大树施肥浇水的人。他不用花哨的治法,只凭一本《黄帝内经》、一套五行相生的道理,就能把疑难杂症治好——因为他知道,治病的根本,从来不是治“病”,而是治“人”;是把失衡的体质调回来,让身体自己生出抗病的力气。

就像刘孟春后来跟朋友说的:“岐大夫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